包頭市石拐區:“小陣地”撬動治理“大格局”-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0 10:55:35
來源:包頭日報

包頭市石拐區:“小陣地”撬動治理“大格局”

字體:

  “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蘇木”——這是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目標宗旨。

  今年以來,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聚焦“多元化解、矛盾預防、社會治理”三大核心任務,構建“陣地強基、風險防控、機制護航”的基層治理體系,做實做細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用精準舉措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為蘇木平安建設夯實基礎。

  “一站式”小窗口 聚合服務大效能

  “那可是40多棵小榆樹頭啊,除了鄰居還能有誰在我眼皮底下偷伐?”今年5月,吉忽倫圖蘇木紹卜亥嘎查村民鄧某發現自家小榆樹頭被砍,懷疑是鄰居王某砍伐樹木用於喂羊。一方怒氣沖衝要找個説法,一方憤憤不平直喊委屈,昔日鄰居吵成“怒目仇人”,甚至選擇報警處理。

  由於案件無證據無法立案的實際情況,案件移交至蘇木綜治中心後,面對情緒激動、不停哭泣的鄧某,調解員採用“傾聽-共情-引導”三步走策略,幫助鄧某平復心情,並充分發揮嘎查“兩委”熟悉村情民意的優勢,&&嘎查書記了解情況和相關幫扶政策,為鄧某解決實際困難,緩解其因樹木被砍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心理壓力,最終順利簽訂調解協議。

  為了讓類似案件不再發生,蘇木綜治中心還向蘇木執法隊和派出所説明情況,通過劃定禁牧區域、設置警示標識等措施,加強對偷放牧行為的監管,加大日常巡查頻次,對轄區內可能出現的矛盾隱患進行定期排查和分析,提前制定應對措施。

  針對群眾訴求“多頭跑、反復找”問題,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整合綜治、司法、民政等多部門力量,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部門辦單、辦結回單、跟蹤督單”的“三單兩函”閉環機制,對草場糾紛、房屋受損、鄰里矛盾等訴求分類處置。2025年以來,該窗口已集中受理並妥善化解糾紛44件,真正實現“群眾訴求一站清”。

  “微網格”小觸角 織密排查大網絡

  由於吉忽倫圖蘇木轄區範圍廣、常住人口較少且老年人口占比高,在這裡,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為蘇木綜治中心的重要職責之一。

  “有了‘吉事及辦’志願服務隊,我總能及時了解到國家給我們的好政策。”

  “政務服務送到了家門口,我再也不用為每個月的養老保險生存認證煩心了。”

  “村委會旁建起的‘百草園’,為我們解決了‘買菜難’的困擾。”……這些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人民群眾對“微網格”服務的真切感受。

  為了精準掌握轄區動態,蘇木綜治中心按照“地域相鄰、方便管理、界限清晰”的原則,以嘎查為單位劃分基礎網格,構建“黨小組+聯戶長+網格員”的“鐵三角”微治理隊伍。

  他們化身“移動信息員”,每日穿梭於田間地頭、農牧戶家中,通過拉家常、問冷暖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隱患、宣傳政策法規。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着群眾的訴求與期盼,小到鄰里間的雞毛蒜皮,大到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難題,都能第一時間反饋至綜治中心。中心則根據上報信息,建立“日排查、周匯總、月分析”機制,對各類風險隱患進行分類梳理、動態跟蹤,確保問題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讓“微網格”真正成為感知群眾冷暖的“神經末梢”和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哨所”。

  今年以來,通過微網格排查,32件潛在矛盾在萌芽階段就得到化解,其中8件鄰里糾紛通過網格員現場調解即時辦結。

  “134”小方法 提升治理大質效

  “制度是治理的基石”。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堅持用機制管根本、管長遠,創新推行“134工作法”精準破題——

  “1”為打造基層治理“一張網”。以紅色網格為基礎打造基層治理“一張網”,將全蘇木劃分為5個片區,18個網格,選配專職網格員4名兼職網格員42名,結合黨員&&群眾,251名黨員進入網格建立“蘇木黨委-嘎查黨支部-黨小組-網格黨員”四級聯動體系。

  “3”為強化“三支隊伍”建設。通過優化隊伍結構、提升專業能力、完善激勵機制,讓黨員、網格員、調解員三支隊伍變身“矛盾終結者”和“嘎查和事佬”,三支隊伍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基層治理合力,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4”為強化四項機制建設。矛盾排查四色預警機制精準匹配責任單位、民情懇談會機制讓“上訪”變“下訪”、矛盾聯調聯處機制確保複雜矛盾精準攻堅、即接即辦機制避免小糾紛拖成大案件。

  “小陣地”撬動治理“大格局”。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通過做實“小窗口、小觸角、小方法”,持續深化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治理重心再下沉、矛盾調解效能再提升,讓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安全感和獲得感,為基層治理注入“微動力”。(記者 王嘉偉)

  原標題: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綜治中心“小陣地”撬動治理“大格局”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