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3日電(記者李雲平)金秋九月,內蒙古河套大地豐收在望,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章嘉廟村“85後”新農人趙魁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在趙魁家的玉米地裏,一株株2米多高的玉米稈茂密挺立,一個個20多厘米長的玉米棒顆粒飽滿。趙魁一邊掰開玉米棒查看長勢,一邊告訴記者:“今年我把200畝地全部按照小麥套種玉米模式種植,預計每畝産600斤小麥、1400斤到1600斤玉米,綜合收益比單種小麥或者玉米增加5%以上,實現一地兩種、一畝多收。”
説起現代化種植,趙魁一點也不含糊。他説:“我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小麥套種玉米作業,利用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滴灌小麥。跟過去單種小麥或玉米相比,小麥套種玉米模式的交替滴灌可實現畝均節水220立方米、節肥20%左右,達到省水、省肥、省時、省工、增收的效果。”
據趙魁介紹,他在2003年中專畢業後進入一家牧場從事動物醫學工作,當時對種地沒有太大興趣。隨着年齡增長,濃烈的思鄉情讓他萌生返鄉創業的想法。2022年,他回到家鄉,在村裏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200畝土地,走上規模化種植道路。他説:“當時,我是一個一竅不通的種地‘門外漢’,毫無種植技術與經驗。不懂就問,不會就學,上網課,參加培訓,請教專家,我就靠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逐步學會種地,學會利用科技種地。”
“現在,我們種糧有補貼,買農機也有補貼,還配套農業保險,種地風險降低了很多。”積累了幾年種地經驗後,趙魁切身感受到農業政策的紅利。他説:“為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成本,2024年我花1.3萬購買一套北斗導航系統,其中政府補貼6000元。這麼大的補貼力度提高了我們利用現代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我利用北斗導航系統種地,可以使每畝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産15%以上。”

擁有河套灌區的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是我國優質中強筋小麥主産地。由於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等原因,巴彥淖爾市生産的小麥麵粉具有蛋白質含量高、面筋質量好等優點。為提升農業附加值,趙魁於2024年新建麵粉加工廠,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産業,進一步帶動農戶增收。他説:“河套小麥麥香濃郁,加工出來的麵粉保留了原有味道和營養,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同時,我們在加工麵粉過程中産生的麩皮因富含高蛋白,成為當地養殖戶爭相收購的優質飼料。”
如今,在當地政府幫助下,趙魁拓寬麵粉銷路,與周邊企業簽訂訂單,年供應麵粉近260噸,實現從“種得好”到“賣得俏”。
趙魁説:“下一步,我計劃再流轉600畝土地,穩步擴大小麥種植、加工、銷售規模,帶動鄉村産業發展,促進周邊農戶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