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兩岸生態好生活美-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08:49:02
來源:新華網

黃河兩岸生態好生活美

字體:

  大河浩蕩,奔流不息。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壯美的“幾字彎”上,平原、沙漠、丘陵、湖泊多種地形地貌勾勒出一幅錦繡的北疆長卷:世界自然遺産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宏偉壯麗,烏海湖碧波浩淼,鳥類天堂烏梁素海百鳥和鳴,“十大孔兌”實現攔沙入黃……

  黃河內蒙古段全長843.5公里,約佔黃河總長度的六分之一,流域面積15.19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黃河流域區位獨特、面積廣闊,覆蓋阿拉善、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7個盟市。“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流域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十大孔兌”綜合治理極大降低入黃泥沙量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善淤、善決、善徙”,治理黃河一直都是安民興邦的大事。黃河內蒙古段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治沙。

  秋高氣爽,從空中俯瞰,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黃河“十大孔兌”之一、流經庫布其沙漠的黑賴溝的治理成果顯著:在黑賴溝兩岸坡頂向外300米至500米的流動沙地上,網格狀沙柳沙障將孔兌兩岸的流沙固定,遏制沙丘移動速度和進入黑賴溝孔兌的泥沙量;兩岸由旱柳、沙柳、白榆、楊柴等耐旱樹種構成的防護林帶已一片碧綠,為了給流域景觀增添色彩,還特別引進了少量新疆胡楊。

  “十大孔兌”為10條季節性山洪溝,均為黃河一級支流,過去多年向黃河輸沙,造成該段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時常發生,嚴重威脅黃河安瀾及沿線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黑賴溝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於2025年4月24日開工,整個工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固沙,第二部分是在雨季播撒草種,第三部分是在造林季節進行喬草、灌草造林,工程計劃於2025年10月底完工,可有效切斷庫布其沙漠從西到東的蔓延,進一步改善黑賴溝孔兌兩岸的生態環境。”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楊建龍説。

  為進一步提升黑賴溝生態綜合監測能力、完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基地建設,達拉特旗聯合中國科學院等10家科研院所實施“黃河‘幾字彎’沙漠入河區系統治理與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示範”項目,建立黑賴溝沙漠孔兌風沙-水沙-植被生態過程監測系統,為防止孔兌沙漠入侵黃河河道、人工植被建設等方面提供精準數據。

  “十大孔兌”綜合治理,正在黃河流域上演着一幕幕綠色奇蹟:入黃泥沙量從年均2700萬噸降至400萬噸,降幅達85%,區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曾經飽受水土流失之苦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解決“大水漫灌”問題推進農業用水向節約集約轉變

  “幹渠襯砌後水順着渠壁穩穩流淌,滲漏率大大降低了。”河套灌區復興渠供水所所長趙利軍站在復興幹渠的分水閘口説。

  曾經,復興幹渠的輸水狀況讓趙利軍愁眉不展。破損的渠段、土質的渠道一點點“吞噬”着黃河水;每到灌溉季,滲漏的水流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讓下游農田“喊渴”,還加重了周邊土地的鹽鹼化。

  2024年,復興幹渠所在的復興灌域完成襯砌渠道92條、355.2千米,那些裸露的土渠、裂縫縱橫的渠壁,被堅固的石料、密實的水泥板取而代之,仿佛給幹渠穿上一件嚴實的“防護服”。

  “過去,我們守着黃河,大水漫灌下,500多立方米的水才換來500來斤糧食,實在可惜。”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三道橋鎮和平村黨支部書記邊俊峰説。

  如今,規整的水渠修到家門口,村民除了得到實惠,更看到了節水的好處。“2021年9月正式實施的‘十四五’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進展順利,目前灌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9,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待渠係進一步完善後,黃河水的利用效率還有望提高。”巴彥淖爾市水利局農牧科科長袁德亮説。

  內蒙古黃河流域集中了全區50%的人口,創造了全區75%以上的經濟總量,是內蒙古經濟主軸帶和發展核心區。然而,這裡水資源量僅佔全區水資源量的20%左右,農業就消耗了超七成的用水總量。

  為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內蒙古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原則,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明確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實現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逐級分解落實到黃河流域盟市、旗縣(區),將地下水水位、水量“雙控”指標細化分解到371個地下水管理單元。

  內蒙古統籌區域生態和産業布局,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嚴禁新建、改建或擴建任何高耗水工業項目使用地下水資源,侵佔生態用水;對於流域內超載地區的新增取水需求,實行嚴格的限審限批制度;不斷完善取用水監測體系,全面推廣農業灌溉機電井“以電折水”計量方法,建立自治區地下水灌區“以電折水”平台,實現地下水取用的在線監測全覆蓋,為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巴彥淖爾引黃滴灌試點項目的數據顯示,與過去農民種植“花花田”和傳統灌溉方式相比,引黃滴灌節水率達到30%,節肥30%,節省農藥20%;農産品品質提高1—2個檔次,生産和管理用工減少50%以上,實現節水增效。

  近年來,內蒙古先後制定&&解決“大水漫灌”問題促進農業節水增效、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盟(市)一策”等政策性指導文件,不斷推進節水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農業節水內生動力,實現增産增效不增水。作為國家糧食主産區,內蒙古灌溉方式正在從粗放的“大水漫灌”轉向節水的“精細滴灌”。

  黃河邊的群眾在綠水青山間吃上“生態飯”

  黃河兩岸,江山如畫。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內蒙古從未停止努力的腳步。

  近年來,內蒙古不斷完善治理體系,黃河流域“外在顏值”和“內在氣質”顯著提升,隨着黃河流域生態好轉,兩岸群眾在綠水青山間吃上“生態飯”。

  黃河自寧夏一路奔涌而來,在烏海市海南區賽汗烏素村進入內蒙古。

  賽汗烏素村西臨黃河,葡萄種植和鄉村旅游是村裏的主導産業。依託地理氣候優勢,圍繞“突出黃河特色,做強旅游産業,建設美麗鄉村”的思路,賽汗烏素村在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産業的同時,精心打造黃河西行客棧景區:建成具有西北民宿風格的窯洞;修建水車、人工湖、知青園等景觀設施;建設集觀光、採摘和農家樂為一體的體驗項目……賽汗烏素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旅游模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內蒙古自治區“宜居鄉村”等眾多榮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與以前相比,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年收入從幾千元上升到3萬多元。”駐村工作隊隊員劉佔林的話裏滿是欣慰,“正是走對了路子,定對了調子,邁對了步子,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奔騰的黃河在黃河大峽谷境內的老牛灣一改洶湧澎湃,變得溫和多情,成為人們嚮往的旅游目的地。“10多年前,我看中了老牛灣的旅游商機,就和妻子回鄉辦起了農家樂。多年來,憑藉老牛灣的好景致每年收入10萬元以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老牛灣附近村民李文清説。

  阿拉善盟依託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遺産,引導120余家鄉村旅游經營戶發展産業,戶均年增收3萬至5萬元;組建148名農牧民生態管護員隊伍和100余名隊員的志願服務隊,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沙漠旅游宣傳以及沙漠賽事活動保障等工作。(記者 張慧玲)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