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標準化為引領,系統性構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區域協同的標準體系,為築牢生態屏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2022年至今,內蒙古圍繞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目標,已構建23項高質量標準體系,批准發布相關地方標準298項,在防沙治沙、資源節約利用、黃河流域治理、産業綠色轉型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標準體系織密生態保護修復網絡
在生態保護修復一線,標準化正成為破解治理難題的“金鑰匙”。草地生態系統是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 “草地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標準體系” 研製的12項地方標準,填補了內蒙古草地碳匯監測、碳儲量調查核算等領域空白,為草原生態價值量化與保護修復提供了技術依據。22項地方標準構築起的“黑土地高質量標準體系”,推廣應用3600多萬畝次,有效緩解“薄、瘦、硬”問題,帶動黑土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3個等級以上,讓“耕地中的大熊貓”持續煥發生機。
統計顯示,通過標準的實施,促進內蒙古黑土地有效保護和利用,種植成本減少37元/畝至120元/畝,人工投入每畝減少1個到2個,每畝肥料投入量減少7%-15%,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每畝作物産量提高6%至17%,每畝節本增收83元至192元。
黃河流域治理過程中,標準創新更顯成效。“黃河灌區高標準農田標準體系”的16項地方標準經過推廣驗證,通過自動化管控技術,攻克了鹽鹼地改良的技術難關,為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技術“瓶頸”突破掃清障礙。
標準引領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在推動産業綠色轉型與資源高效利用中,標準化正成為提質增效的“催化劑”。內蒙古聚焦高耗能行業、現代能源經濟等領域,構建了重點高耗能行業能耗限額、綠色礦山、風電光伏低碳發展等多項標準體系,推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落地生根。
銅、稀土等特色産業通過標準升級實現“綠色蝶變”。“銅産業低碳節能標準體系”中,《雙爐連續煉銅工藝技術規範》等標準實施後,銅冶煉項目産能提高約30%,年增經濟效益超2.25億元;稀土儲氫材料標準體系則助力企業提升生産效率。內蒙古稀奧科貯氫合金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光介紹:“稀土儲氫材料標準體系助力企業提升生産效率,在産品生産與市場推廣中,質量依據更加清晰,尤其與下游客戶確定質量指標時更加有據可尋,産品銷量逐年增長。依據該標準體系,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有很多降本增效的改善點,原材料消耗與生産成本顯著下降。”據其介紹,標準體系實施後,內蒙古稀奧科貯氫合金有限公司産品一次合格率從95%提升至97%。
綠色低碳領域的標準創新同樣亮眼。《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填補了內蒙古綠色電力評價空白,為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依據;《零碳産業園區建設規範》引導産業園區系統性升級能源與産業體系,目前已研製18項低碳、零碳産業園相關地方標準及3項團體標準,為“雙碳”目標落地提供支撐。在綠色交通領域,15項公路工程固廢利用標準推動煤、電、鋼、鋁等産業大宗固廢資源化,僅G55二廣高速公路等3個實體工程就降低建設成本約3200萬元。
區域協同構建標準共保機制
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有賴於區域深度協同。內蒙古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主動加入沿黃九省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標準化工作聯盟,與山西、四川等八省區聯合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協同地方標準採信互認工作規則》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協同地方標準體系(2025版)》,構建起覆蓋“五水”治理、生態環境治理、防災減災等關鍵領域的協同標準框架。
這一機制打破了區域標準壁壘,讓沿黃地區在生態保護上“用一把尺子”。協同標準體系中關於黃河流域河道治理、水資源節約的技術規範,已在內蒙古與鄰省區交界區域推廣應用,有效提升了跨區域生態治理效能。
標準化正為內蒙古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注入精準高效的發展動能。隨着《內蒙古自治區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深入實施,8大領域34類標準的持續完善,這片廣袤大地將在標準引領下,繪就更藍、更綠、更可持續的生態畫卷。(楊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