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大聯歡的璀璨燈光熄滅,場內的歡呼聲漸漸平息,活動總製作人馬維聰站在空曠的體育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7月30日晚,這場凝聚了數千人智慧、汗水與真情的文化盛宴,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創意核心:根植文化沃土
“我們的創意核心始終緊扣內蒙古與赤峰的文化基因。”馬維聰的話語中充滿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赤峰是“玉龍故里”,紅山文化的玉龍成為民族大聯歡的靈魂符號 ——主背景將56個民族象徵團結的中國結與玉龍元素相呼應,表達多元文化的交融。“光是這個設計方案,我們就進行了很多次調整,只為讓每一根線條都承載起文化重量。”她説。
活動中,80米長的飛龍在高空盤旋、穿雲破霧,令現場觀眾尖叫不已,成為全場的點睛之筆。
這條填充氦氣的飛龍,是主創團隊為“玉龍故里”量身打造的驚喜。馬維聰介紹,飛龍的骨架需要精準計算承重,製作難度較大,而且氦氣保存時間僅有24小時,這對主創團隊來講是件極具風險與挑戰的事。“從製作飛龍到節目排練,留給演員與飛龍一同演練的時間非常緊張,直到臨近正式演出,大家還只能用道具替代進行排練。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最終還是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完美的視覺盛宴。”她説。

技術矩陣:科技賦能視聽
在技術創新上,團隊也是下足了功夫。線幕投影、激光設備與新型燈光組成的“光影軍團”,全部採用國內最前沿設備。
“演出整體舞美簡約大氣又盡顯時尚,特別是3D 投影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從頭到尾沉浸在精美絕倫的北疆文化敘事當中。”觀眾塔娜女士説。
“沒想到蒙古馬精神與射箭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元素會在主火炬被點燃的過程中精彩碰撞。”現場觀眾對主火炬點火儀式的巧妙設計讚不絕口。
馬維聰説,在主火炬點燃環節,團隊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呈現青銅箭矢,讓承載着八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火種基因劃破長空,帶着躍動的火焰,點燃赤峰健兒拼搏的激情,映照草原兒女團結的圖騰。

雨中堅守:全體演職人員的赤誠
演出前,赤峰迎來連日陰雨,給演職人員的排練帶來諸多考驗。
“類似的活動演職人員通常在3000人左右,我們為踐行節儉辦會理念,將核心演出團隊壓縮至1500人,也沒有邀請明星大咖。”馬維聰介紹,隊伍裏既有高校學生、志願者,也有烏蘭牧騎的文藝骨幹,還有一群稚氣未脫的小演員。
綵排中,即便雨水模糊了視線,大家也會全身心投入演出,與舞檯燈光精準“對話”;小演員們踩着場上的積水旋轉跳躍,裙擺沾滿泥點,臉上的笑容卻比燈光更明亮;現場解説員用塑料布小心裹住話筒和講稿,聲音透過雨幕依然鏗鏘動情。
所有人擰成一股繩,用一次次的堅守與付出,為兩個多小時的文化盛宴蓄力——既要把東道主的赤誠祝福揉進每段舞姿,更要將內蒙古各族兒女的團結豪情綻放在盛會的聚光燈下。
當80米飛龍掠過體育場,當吉祥的中國結與紅山玉龍在燈光下閃耀,當3萬名觀眾見證那非同尋常的點火瞬間……這些幕後故事終將與盛會融為一體,成為內蒙古體育事業發展史上又一段滾燙的記憶。(文/鄧玉霞 圖/康文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