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20日電(郝芳芳)悠揚深情的馬頭琴聲響起,67歲的馬冬梅雙膝跪地,雙手舉起一條蘇繡,將這份禮物送給草原額吉的代表熱勒吉德瑪老人。
老人接過禮物後,將馬冬梅扶起,緩緩地在她的額頭上親吻。緊接着,二十名“國家的孩子”依次與老額吉行禮擁抱,記憶與情感隨着奪眶而出的淚水奔涌。
7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第35屆草原那達慕開幕式上的一幕,打動了現場觀眾。這是“國家的孩子”們,又一次情感上的集體釋放和對內蒙古大草原的集體致謝。

來到錫林郭勒後,楊立軍與家人拍的第一張全家福。(圖片由楊立軍提供)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黨和政府關懷下,我國南方3000多名孤幼兒被分批送到內蒙古11個盟市37個旗縣,在千余個家庭撫養下長大,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當時,錫林郭勒盟收養了880人。
1958年出生的馬冬梅,在1歲半時從江蘇來到錫林浩特,被趕大車的父母收養。12歲時,養父去世。16年前,養母離世。在那達慕開幕式上,馬冬梅見到熱勒吉德瑪老人時,情感再也控制不住,止不住的眼淚是對父母的思念。
1960年,1歲半的楊立軍被錫林浩特市一對夫婦收養,儘管當時他們的兒子已經21歲,但仍對這個女兒寵愛有加。現在養父母先後去世,能讓楊立軍睹物思人的是母親留給她的一個擠馬奶桶。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那達慕舉辦期間,錫林郭勒市多個路口設置愛心形狀紅綠燈,歡迎“國家的孩子”的親人。新華網發(奔騰融媒供圖)
楊立軍第一次聽到“國家的孩子”這個稱呼是在初中畢業時。那一年,養父找到校長,説楊立軍是“國家的孩子”,希望讓她讀完高中。而這幾天,在錫林浩特市區多個路口,圓形紅綠燈被替換成愛心形狀,這是當地為了歡迎“國家的孩子”的親人們特意設置的。
60多年前,被分批送到內蒙古的“國家的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2023年4月,錫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國家的孩子”尋親專班,建立“一人一檔”尋親工作&賬,設立13個“國家的孩子”信息、血樣採集點,目前已幫助錫林郭勒、呼和浩特、通遼、烏蘭察布、包頭、呼倫貝爾、阿拉善、烏海等地的40多名“國家的孩子”尋親成功。
7月19日,第35屆草原那達慕大會在錫林郭勒盟舉行,主辦方邀請45位“國家的孩子”的親屬,在草原最美的季節回家看看。
當晚,“國家的孩子”們和親友在錫林浩特相聚,他們將活動主題定為——有一種大愛叫“內蒙古”。海霞今年1月成功認親,從家鄉來的哥哥弟弟誠摯地説:“感謝內蒙古大草原對妹妹的撫養”。王昭光找到妹妹、哥哥後,計劃回蘇州看看。她説:“我的根在草原,草原就是我的家,永遠是草原的女兒”。
身在二連浩特邊境的達日瑪是“國家的孩子”,也是家中的第二代護邊員,那達慕開幕式上,兒子烏尼孟和作為第三代護邊員,帶着護邊驛站的國旗走方陣。
達日瑪一家三代守邊70多年,“國家的孩子”薪火相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