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一瓶酒一朵菇一個農家樂 鄉村振興裏的“綠色密碼”-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7/18 16:24:56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喀喇沁旗:一瓶酒一朵菇一個農家樂 鄉村振興裏的“綠色密碼”

字體:

  一瓶葡萄酒背後的産業鏈延伸,一個農家樂背後的和美鄉村和旅游建設、一朵赤松茸背後的林下經濟……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把綠水青山“好顏值”變成百姓增收“好産業”,為鄉村全面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山葡萄變“錢串串”

  清晨,一場透雨過後,河南街道馬鞍山村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種植大戶劉瑞俠正在自家的山葡萄園除草、剪枝。劉瑞俠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山葡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再過兩個多月,山葡萄就能採摘了。這5畝多地的山葡萄,往合作社一送,兩萬多塊錢就到手了。”劉瑞俠不禁笑起來,“數着嘎嘎新的錢,真是我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刻。”

  大自然的孕育,賦予了馬鞍山獨特的風物。自從第一棵山葡萄樹生根結果,這方土地上的村民,生活便有了新的滋味,不斷演繹着興一項産業、富一方百姓的動人故事。

  與劉瑞俠一樣,村裏所有的種植戶都在盼望著豐收。今年65歲的村民李義,看到種山葡萄效益好,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還在葡萄酒廠上班,年收入超過5萬元。李義家蓋起了五間敞亮的大瓦房,買上了小汽車,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近年來,馬鞍山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持續做大做強山葡萄品牌,建成了集山葡萄觀光、紅酒生産銷售、農家樂體驗等為一體的紅酒莊園,讓葡萄從季節性生産變成全年性銷售,走出一條“黨建強村、生態立村、産業富村”的發展之路。如今馬鞍山村及周邊的葡萄園已形成3500畝種植規模,種植戶240戶,畝均收入超4000元,村民人均收入近2萬元。

  “點綠生金” 菇農增收

  夏日蔥蘢,烈日當頭。美林鎮小美林村蘑菇種植大戶宋佔峰簡單吃過午飯,便急匆匆地走進村邊的落葉松林。“我種的這些赤松茸能賣到北京、上海、山東等地,上了五星級酒店的餐桌。”宋佔峰高興地説,“以前砍樹賣木材,現在林下種蘑菇,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這些赤松茸可是我的寶貝。”

  與大棚裏的食用菌基地不同,宋佔峰的林下食用菌種在連綿不絕的林地裏,採取“不砍樹、不移樹、依託樹”的模式種菌菇。樹林的遮蔽利於食用菌生長,腐爛後的菌棒又可給樹木施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雙贏。“今年,我們種植的各類菌菇有100多畝,産值預計200萬元。”宋佔峰説,在純天然的林地中,菌子在最接近野生的環境下生長,口感最佳。

  近年來,喀喇沁旗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優勢産業,逐步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發展新路子。2024年,全旗發展林下種植面積5.75萬畝,綜合産值達22.8億元。像美林鎮這樣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在全旗已有3處,輻射帶動當地群眾1萬餘人就地就近務工,人均年收入增加1萬餘元。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村民在山林勞作時,與野雞鳴叫相伴,時常看到狍子、野豬、狐狸、山兔出沒。每至夏秋,松林裏蘑菇遍地,榛子林裏榛果滿枝,拾撿山貨的村民數百人,收入可達兩三萬元。

  “好山好水” 四季游園

  入夏以後,到王爺府鎮三家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走進村子,清澈的泉水沿着小徑一路流淌,在晨曦的映照下,氤氳繚繞着霧氣,徐立臣家的農家樂就坐落其中。臨近中午,窯火燒旺,肉香四散,游客們圍坐在木桌旁,細品土窯烤肉的美味。

  三家村位於喀喇沁旗東南部,全村有4.2萬畝土地,林地面積2.1萬畝。因林地山地多、耕地水地少,曾經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的村民,守着綠水青山卻過着窮日子。

  “早先這山旮旯裏也就是當地人瞅瞅山景兒,可現在來了這麼多人拍照、打卡。2017年我就開辦了農家樂,每年5月到10月都是旅游旺季。大家都是衝着山景來的,一年四季游人不斷。”徐立臣招呼着滿院的客人,樂呵呵地説。

  為了把游客留住,當地不斷挖掘特色、改進技術,王府土窯烤肉深受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好評,成為三家村一張響亮的名片。如今的三家村,建成22處農家樂,現代設施與傳統風情融合,游客多了新的體驗。搭建的露天營地,與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相得益彰;特色研學游線路,讓孩子們擁抱自然……2024年,三家村接待游客8萬人次,營業收入400多萬元,純利潤近200萬元。

  夜幕漸濃,炊煙升騰,山村回歸平靜。偶爾聽聞幾聲犬吠,夜宿農家,踏實而酣暢。(李震宇 張海燕)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