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生態“賬”裏綠生金-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7/02 09:00:50
來源: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

內蒙古科右前旗:生態“賬”裏綠生金

字體:

  夏風拂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桃合木蘇木阿其郎圖嘎查的草原綠意盎然。牧民烏雲畢力格彎腰查看牧草長勢,曾被沙化的草場重現生機,牛羊悠閒覓食。

  “生態修復是技術活,也是民生賬。”桃合木蘇木副蘇木達海日漢指着草原説:“我們瞄準沙化痛點,統籌資金、技術和牧民意願,讓退化草原‘活’起來。”

  “4年前,這4000畝草場沙地蔓延,眼看著草場面積變小,養的牛羊數量不斷減少,只好花18萬元租別人家草場放牧。”烏雲畢力格感慨,“經過3年多生態修復,牛羊終於回到自家牧場。”

  2021年,桃合木蘇木投入1070萬元專項資金,對11.5萬畝草原沙化區域採用“圍封禁牧+工程固沙+人工種草+長效管護”模式分類施治。烏雲畢力格家草場建起草方格,進行人工種草。從草方格建成開始種草的那天起,烏雲畢力格就盼著草場早日變綠。在他眼裏,“造格治沙”是修復草場的良方,這劑良藥歷經1000天治理,植被蓋度從40%提高到75%,産草量增長3倍多,每年帶來30余萬元收入。烏雲畢力格欣喜,“這筆‘賬’誰算誰明白!”

  11.5萬畝草原沙化區域得以修復,草原蓋度提高到95%,年産草量增加0.23噸,養殖成本降低70%,畜牧經濟效益增長200萬元,帶動周邊50戶牧民戶均增收3萬元。草原美景同時帶火旅游,全蘇木年均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旅游收入佔綜合效益38%,形成“生態增值”與“牧民增收”同頻共振的新格局。

  綠海重生不僅是桃合木蘇木牧民的守望,也是科右前旗“綠進沙退”變為現實的例證。在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阿拉坦敖都嘎查,牧民青格爾正忙着迎接上海來的游客。

  為破解“草原超載—退化—貧困”惡性循環,2021年,國家啟動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統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農牧民生活改善、草牧業生産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在好政策推動、好榜樣帶動下,滿族屯滿族鄉實施草畜平衡面積260多萬畝,牧民全年收入1.57億元,人均收入3.2萬元,減羊增牛收入佔比25%,傳統奶食品銷售收入佔比10%,旅游收入佔比10%。

  桃合木蘇木和滿族屯滿族鄉保護草原的例證,是科右前旗全域生態治理的縮影。2021年以來,科右前旗投入6700多萬元,修復治理草原50萬餘畝。草畜平衡區230多萬畝天然草場年産草量27.6億公斤,保障2000多牧戶的自給自足。植被蓋度達75%以上,優良牧草比例達70%以上,草原有害生物災害控制率在千分之三以下,天然草原實現草畜平衡。

  牧民們有的選擇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實現增收,有的少養精養同時轉産牧草産業實現增收,有的減羊增牛改變養殖比例實現增收。全旗有12家合作社、市場主體打造牛羊肉認證品牌,品牌效益讓牛羊身價倍增,推動傳統奶食品産業的蝶變升級,帶動近30家奶製品加工作坊實現産值近1000萬元。

  興安盟行署副盟長、科右前旗委書記孫書濤&&,解決草原生態破壞的過程成為農牧民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生態改善釋放強勁活力,目前已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000萬元,牛羊肉、奶製品、果幹借旅游東風成功“出圈”。(劉新平)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