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
內蒙古軍區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深度融入國防教育、文化傳播、強邊固防和民生服務的具體實踐。從校園國防教育課到牧區普法演出,從沙漠治沙行動到邊境擁軍路修建,官兵們的軍訓汗水、烏蘭牧騎民兵歌舞傳遞的政策知識、治沙隊種下的沙柳、“紅書包”醫療隊翻山越嶺送來的藥品、專武幹部在邊境一線召開的“戰位例會”……這些平凡堅守串聯起軍民攜手的奮進日常,助推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邊疆穩定常築長固。
國防教育厚植家國情懷
“叔叔,叔叔,這是什麼槍?”前不久,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人武部邀請該旗第二中學部分師生將課堂搬進營區。同學們望著各式各樣的裝備器材,一邊聆聽民兵教練員講解槍械的功能,一邊觀看槍械操作和分解結合演示,這樣別開生面的“軍營開放課”得到了很多學生家長點讚。這是內蒙古軍區各級開展國防教育活動中的一項,也是該軍區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生動實踐。
在深化國防教育實踐中,內蒙古軍區各級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將國防教育與民族團結、文化傳承有機融合。多倫縣人武部聯合地方單位開展“百名上校進百校”系列活動,通過“思想引領+情感共鳴+實踐體驗”三維教育模式,組織上校軍官走進校園講授黨史軍史課程;土默特左旗人武部依託塔布賽國防教育基地,組織青少年進行軍事技能訓練和裝備實操,強化紀律意識與國防意識;烏海軍分區通過“軍地聯培、崗位練兵”模式,培養現役軍人、文職人員和民兵骨幹擔任國防教育宣傳員,鍛造出一支優秀的國防教育“輕騎兵”隊伍,讓國防教育在基層煥發新活力。
文化浸潤凝聚精神共識
紅色文化是增進軍政軍民團結的寶貴資源。為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內蒙古軍區以文藝創作為載體,推動國防教育、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
身着戎裝、肩扛沙袋,防汛一線女民兵們衝鋒在前,喊出的那句“人在堤在、嚴防死守、誓與大堤共存亡”久久回蕩……這是根據1998年興安盟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女子民兵排抗洪搶險真實故事改編的情景舞蹈劇《洪峰女民兵》中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
扎賚特旗人武部負責人介紹説:“我們排演該劇,就是以民兵先進事跡、紅色故事為基本題材,以‘兵演兵’‘情景劇’等創新形式再現歷史場景,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團結奮進的力量,實現熏陶感召、潤物無聲的效果。”
此外,包頭市白雲鄂博礦區人武部依託“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精神符號,打造知識競賽、展覽研學等多元平台,在互動中深化文化認同。這些實踐傳承了紅色基因,推動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共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文化動能。
攜手同心築牢“鋼鐵長城”
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是我國邊防的獨特優勢。內蒙古有八千里邊防線,在強邊固防實踐中,內蒙古軍區以“科技戍邊”為引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邊防建設,以邊境之安保邊疆之穩。
新時代的“長城”之固,離不開科技賦能,離不開勠力同心。針對邊境線長、口岸多的實際,內蒙古軍地充分運用新技術,強化管邊控邊效能。他們注重編實無人機偵察等民兵新質力量,加快實施一批“智慧邊防”工程項目,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運用,構建“人網合一”的新型管控體系。
赤峰軍分區聚焦民兵無人機新質力量建設,在極寒、沙塵等極端環境中錘煉協同戰力,同步開展軍地聯演聯訓提升聯動效能;蘇尼特左旗人武部創新工作模式,將專武幹部例會“搬”至邊境一線,通過“哨所課堂”“邊關宣講”“界碑黨課”推動武裝工作向戰位延伸,並建立“護邊員之家”常態化聯絡機制,現場發放政策問答卡……一系列舉措既彰顯科技硬實力,更以“一線實踐”為紐帶,將各族官兵與群眾緊緊聯結。
惠民實事深化情感認同
“我們的‘紅書包’要來呀。”“‘紅書包’一到,指定有好事兒……”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在牧民群眾的期盼中,“紅書包”志願服務隊一次又一次來到他們身邊,帶來服務、送來溫暖,更是讓黨的好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這條腿疼了五六年,去一趟旗醫院得折騰一整天。沒想到醫生們帶着藥箱來家裏了!”前不久,蘇尼特右旗人武部“紅書包”醫療志願服務隊開展了“健康草原行”活動,看到“紅書包”醫療志願者,牧民激動萬分。今年以來,這支由蘇木衞生院醫生和“紅書包”志願者組成的隊伍已累計行程1200公里,至今為偏遠牧區83戶家庭送去了“家門口的醫療服務”。
內蒙古軍區以生態守護、民生改善與健康服務為紐帶,將強邊固防使命與民族團結初心緊密結合。杭錦旗人武部組織140餘人投身黃河“幾字彎”治沙攻堅,創新“北緣鎖邊、南部圍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東部削平”的治沙思路,讓143萬畝流動沙丘重現綠意;鑲黃旗人武部修建的60米擁軍路破解牧民出行困境……這些行動讓軍民在共享發展成果中深化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認同。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如今的北疆大地,課堂裏有共鳴,牧場上有互助,團結的力量如春草般在每一寸土地上蔓延,讓民族團結之花持續綻放。(記者 許敬 通訊員 王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