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七重奏 邀您共赴與包頭的約會-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6/23 00:00:00
來源:包頭日報

文旅七重奏 邀您共赴與包頭的約會

字體:

  蟬鳴未至,微風不燥。

  當晨光漫過陰山脊線,為黃河包頭段鍍上一層流動的金箔。站在“包棉1958”的鋼梁穹頂下,指尖撫過紅磚墻的肌理。磚縫間殘留的棉絮與今日飄散的茶香奇異地交融,老廠房的齒輪轟鳴已化作大提琴的低吟,在挑高空間裏織出溫暖的迴響。閉上眼,仿佛看見六十年前女工們穿梭於紗錠間的身影,正與今日捧着咖啡輕笑的情侶疊印成流動的光陰畫卷。

  包頭,這座曾以“一五”計劃的轟鳴定義城市性格的工業重鎮,以盤活閒置資産為筆,以多元經濟為墨,在黃河與長城的臂彎裏,書寫着“文藝范兒”的城市新敘事。當“包棉1958”的舊織機被創意點亮,“天下黃河第一村”的冰凌映照篝火,七大文旅IP如七顆星辰,串聯起歷史與未來的長河,邀八方來客共赴一場穿越時空的浪漫之約。

  第一樂章:織機上的“文藝復興”

  推開“包棉1958”4米高的工業風門樓,時間在此折疊。匾額上“包頭棉紡織廠”六個朱紅色大字金光閃閃,仿佛訴説着這座廠房的歷史。大碗茶的清香從檔口飄出,與廠房殘留的機油氣息奇妙交織。老工人在舊海報前駐足,指尖摩挲着歷史的痕跡,年輕人則涌向舞&前,或跟着街頭演唱會哼唱、或聽取圖樂相聲社青灰長衫的演員抖落包袱。這座曾經亞洲最大的棉紡廠廢墟,如今在茶飲氤氳與新潮體驗中重生,成為連接兩代人記憶的時空樞紐。工業遺存與新銳潮流文化的交融,為包棉1958文旅項目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樂章:黃河岸邊的四季歡歌

  一路向北,黃河金堤正演奏四季更迭的交響。春冰開裂的晶瑩紋路、夏浪拍打快艇、秋收麥浪翻涌、冬霧中冰凌如鑽石長廊。在“天下黃河第一村”,黃昏炊煙升起,九省小院木門次第打開:陜西肉夾饃油紙飄香,山西油圐圙在油鍋翻騰,內蒙古烤全羊油脂滴落炭火,游客舉着糖畫四處穿梭。從各地風味美食到非遺匠人的匠心獨運,黃河濤聲終於融進市井歡歌。

  第三樂章:古街巷裏的西口情緣

  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正上演《西口情緣》。晉商駝鈴與草原長調在召梁巷交織,新郎官騎馬穿街而過,撒出的喜糖被孩童歡笑接住。三官廟院落群經古建團隊“修舊如舊”,青磚灰瓦間,駝隊剪影在夜色中若隱若現。從古色古香的建築院落到跨越時空的精彩表演,不僅是老包頭作為晚清民國時期西北商業重鎮的歷史寫照,也讓“走西口”的堅韌化作可感知的溫度。

  第四樂章:長城腳下的文明圖騰

  固陽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石階上,晨霜映着烽燧輪廓。藝術家將戍卒的陶碗殘片化作指尖的畫作,孩子們在“長城築造”體驗區堆砌夯土,沙粒從指縫滑落時,仿佛聽見蒙恬將軍“卻匈奴七百餘裏”的號令仍在山谷回蕩。歷史在此不再是教科書裏的鉛字,而是手心的溫度。

  第五樂章:石榴籽中的共生畫卷

  “石榴花開”主題園的展廳內,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理念,將民族團結的故事融入展陳與互動體驗。漫步其間,當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上海三千孤兒與草原母親超越血緣的動人故事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石榴花開主題園綻放為包頭的精神地標。這裡不僅是文旅打卡地,更是文化認同的播種機。

  第六樂章:包頭金街——霓虹下的城市會客廳

  妙法禪寺古老的禪音不斷迴響、走西口時的古道駝鈴聲縈繞耳旁……霓虹點亮夜空,作為百年前晉商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包頭金街將商業與文化編織成璀璨的星河。徜徉在古街巷中,抬頭可見“復盛公”“復義和”“義盛泉”“永合成”等知名商號招牌,每一個老招牌都是一個商業傳奇,曾見證了老包頭的繁榮,見證了人世百態,更見證了一座城市的人間煙火。

  第七樂章:春風十里的詩意棲居

  當閒置的角落被喚醒,當斑駁的舊貌換上時尚新裝,一座城市的活力便在此悄然綻放。在“包頭·春風十里”主題街區項目現場,城市更新的號角吹響,焊花飛濺如星,機械轟鳴如鼓,建設者們忙碌的身影交織成一幅奮進的圖景。在不久的將來,當項目落成,春風十里主題街區將以整潔寬敞的街道、色彩明快的現代建築群,成為包頭城市畫卷上的亮麗一筆。

  從盤活老廠房到重塑古村落,從激活長城記憶到創新黃河IP,包頭的文旅之路,是一場對城市基因的深情解碼。七大文旅IP如七盞明燈,照亮了“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的嬗變之路。當游客在“包棉1958”的茶香中觸摸歷史,在秦長城的烽火台下遙想邊塞,在石榴花的簇擁中感受團結,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風景,更是一座城市對文化自信的虔誠踐行。

  包頭不再只是地圖上的坐標,它是織機變奏的旋律、煙火氣中升騰的雲霧、漢服飄過的黃河金堤。當七顆文旅明珠串成北疆項鏈,古老與時尚的對話,正喚醒草原鋼城沉睡的詩意——而所有奔赴山海的人,終將在這一曲城市七重奏裏,遇見屬於自己的美好。(記者 李楷謹)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