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帶重生——包頭棉紡廠“上演”文藝復興-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6/22 10:15:5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銹帶重生——包頭棉紡廠“上演”文藝復興

字體:

  在包頭市青山區鋼鐵大街與幸福路交叉口西北側,一座建築頂部標牌寫着“包棉1958”的老廠房,如今已成為鹿城游玩新地標。誰能想到,漫漫時光裏的一個輕盈轉身,這座舊日紡織車間,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輝煌,更重新匯入新時代的勃興。

  (圖片來源:包頭融媒體中心)

  包豪斯風格的大廳裏,分佈着中式簡餐區、西式簡餐區、日咖夜酒區、中餐區、書吧咖啡區、風味市集、包頭好禮跨境購電商區等空間,游客三三兩兩,忙着與創意標牌打卡合照,排隊品嘗美食,挑選小商品,觀看表演。

  運營至今,這裡先後舉辦了音樂時光市集、百名單身青年時光穿梭聯誼舞會、包頭藝術品市集等活動。

  曾經機杼唧唧的廠房,又活過來了。

  包頭棉紡廠始建於1958年,是國家“一五”計劃期間在包頭興建的重點項目配套建設的市屬項目,1959年初步建成,1960年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棉紡織廠。

  它的誕生,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紡織工業的空白,也兼顧着重工業城市婦女就業和男女比例平衡問題。

  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批批有志之士來到包頭,投身包棉建設。從選址、規劃到施工、投産,凝聚着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

  20世紀80年代,輕紡工業蓬勃發展,包棉産業逐漸壯大,年産值超億元,産品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圖片來源:包頭融媒體中心)

  進入90年代,包棉開啟轉型進程。2011年,原廠址陸續被拆除,只留下印染廠車間,成了歷史的見證。2024年,包頭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包棉1958”項目作為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載體進行改造建設。

  如今的“包棉1958”建築面積約2600平方米,經營面積2010平方米,以“重溫梭影時光 再現火紅年代”為定位,將包棉發展歷程融入商業業態。

  據悉,“包棉1958”以原汁原味的工業風格為特色,打造“文化+”共享空間。在原有文化符號基礎上,融入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元素。

  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包棉1958”通過利用既有建築空間,精心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探索出一條閒置資産活化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的新路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公布2024—2025年度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活動終評結果,“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入選。

  從工業遺址到文旅地標,從“工業銹帶”轉向“生活秀帶”,“包棉1958”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毛丫)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