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好農業“節水閥” 做活田間“水文章”-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6/19 19:16:38
來源:四子王旗委宣傳部

擰好農業“節水閥” 做活田間“水文章”

字體:

  近年來,四子王旗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高耗水作物種植,加大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力度,疏通田間地頭“毛細血管”,實現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産增收。

  6月10日,在位於大黑河鄉窯灘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筆者見到正在田間地頭詳細觀察馬鈴薯長勢的自治區勞模李亞平。

  “這片農田是抗旱馬鈴薯種植篩選區,從目前的長勢來看,一切都很理想,通過種植比較,我們便會篩選出更適合當地種植的抗旱馬鈴薯品種。”李亞平説。

  據了解,成立於2013年的四子王旗宏宇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以馬鈴薯種植為核心,延伸至社會化服務、倉儲銷售全産業鏈,現有合作戶25戶,流轉土地共20600畝。

  作為該合作社負責人的李亞平,在“科學種田”觀念的引領下,推動合作社馬鈴薯種植實現了“三次轉變”:成立之初,合作社採用噴灌種植模式,受水資源制約,土地利用率只能達到70%;2019年,合作社積極響應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使用1.1升/小時以下低流量滴灌帶,使土地利用率達100%,進一步提高了種植效益,並引領周邊農戶運用該項技術,使馬鈴薯産量由之前的2噸/畝穩定到3.5噸/畝,最高畝産可達5.8噸/畝;然而,隨着産量的逐步提升,土地地力逐步下降、耗水量逐年增加,面對這一現狀,合作社於2020年便帶領周邊90%以上的農戶進行“全面輪作”,使地力逐年提升、投入成本逐年減少,在穩定農戶種植效益的同時,保護耕地、節約水資源。

  “從2019年響應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使用1.1升/小時以下低流量滴灌帶,完全杜絕以往灌溉方式的‘跑、冒、滴、漏’等現象,我們合作社平均每年種植馬鈴薯3500多畝,每年可節水20萬噸左右。”李亞平介紹。

  今年,該合作社在自治區“六個行動”的戰略部署下,積極探索可持續農業發展新路徑,秉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科學用水、杜絕浪費、智能輔助、高效節水”的理念,將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優先水旱輪作、優創灌溉設施、優良保水技術”的“四優”模式,實現産量提升與節水降耗雙贏。

  據悉,“四優”模式通過減少高耗水作物的面積、增加低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通過實施高耗水作物、低耗水作物、旱地作物“三年輪作”,切實保護耕地、節約水資源;將以往測墑灌溉轉變為保墑灌溉,使灌溉模式更科學更智能;通過“滴灌追施”,採用近納米級的水融有機顆粒填充土壤空隙,從而達到土壤的保墑性,實現節水目的。

  “通過‘四優’模式,我們合作社2000畝耕地的節水率將達到50%,同時將帶動大黑河鄉2萬畝耕地實現高效節水。”李亞平説,“目前,這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預計10天左右就可以將各種智能設備安裝完畢並投入使用。”

  在節水行動中,四子王旗嚴格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十六字治水用水方針,通過“調結構節水、選品種節水、優農藝節水、建工程節水、抓管理節水”的“五節”措施,全面推動全旗農業用水方式節約集約。2025年,全旗總播面積共189萬餘畝,糧食作物總播面積130萬畝,經濟作物總播面積59.8萬畝,總節水量可達0.2萬立方米。(張蜀雁)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