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之下:中歐班列暢通的幕後“翻譯官”-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5 21:10:35
來源:新華網

國門之下:中歐班列暢通的幕後“翻譯官”

字體:

  深夜11點,一列從蒙古國方向駛來、滿載鋸材的中歐班列跨越國門,緩緩駛入二連浩特鐵路口岸站。貨運交接所內,俄文助理翻譯鄭重正伏在案頭,她的指尖快速游走在密密麻麻的俄文運單上,隨後噠噠噠敲擊鍵盤,將пиломатериалы(鋸材)準確譯為中文——這是她今天作業的第43張運單。

  二連浩特鐵路口岸是中蒙最大陸路口岸,也是中歐班列中通道的唯一出入境口岸,目前有10多個國家、70多個城市或站點的中歐班列經由這裡&&境。而鄭重所在的二連浩特鐵路口岸站貨運交接所的“譯票”團隊,職責就是為每一列中歐班列“解碼”,讓來自蒙古國的礦石、俄羅斯的紙漿等貨物,都能找到正確的“跨國身份”。

  所謂“譯票”,就是將各類貨物托運單據上的發貨人、收貨人、到站、品名等重要項目,由外文翻譯成中文或是中文譯成外文。這是國際聯運進出口貨物通關流程中的第一個環節,一張票據翻譯的快慢及準確性,直接影響後續海關、邊檢作業和車輛解編、裝卸車效率等,關乎客戶的利益。

  “比如貨物品類翻譯錯了,之後要繳納的關稅稅率就會變化,這就麻煩了。”因此,每次工作時,鄭重都把自己當作“放大鏡”,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檢查。在鄭重心中,翻譯不僅是轉換文字,更是搭建國際貿易的橋梁,差之毫釐,可能讓價值百萬的貨物在海關擱淺。

  從2010年從事譯票工作以來,鄭重見證了中歐班列貨運業務的變遷。起初,進出口貨運的交接依賴於紙質票據,進出口企業或貨運代理公司的名字、貨物品類會被刻成印章備用。然而,上千個公司的印章樣式相似,常讓翻譯們手忙腳亂,就像同時要辨認大量的俄羅斯套娃。如今,隨着“數字口岸”系統建設和無紙化辦公的不斷推進,印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二連浩特鐵路口岸的中歐班列進出口量逐年增加,運行線路由開行時的2條增至73條,連續兩年年內通行3000列以上,貨物涵蓋新能源整車及配件、高端機械設備等萬餘種,譯票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目前口岸每天要辦理的中歐班列和其他跨境列車的接發車作業增加到16、17列,一列中歐班列會産生幾十到上百張貨運單,一張貨運單上就包含20多項數據,相當於每天要處理上萬個數據的翻譯工作。”鄭重説,除了翻譯量大增,中歐班列品類也越來越多,從單一的大宗礦産品擴展到服裝鞋帽、機械設備、醫療用品等等,涉及非常繁雜的行業術語。

  “要想翻譯得快和準,只有不斷學習。”鄭重説,雖然自己學的是俄語專業,但很多專業詞彙她也是第一次接觸。面對新詞彙,她自製了一個“翻譯小寶典”,利用日常蒐集、網絡搜索和專家諮詢等多種手段,不斷更新翻譯詞彙。此外,她所在的譯票團隊還成立了“精譯”黨員攻關組,確保落實“精益求精、文字準確、迅速快捷”的譯票“三要素”,不斷減少翻譯差錯率和譯票時間,有效提高了口岸通關效率,贏得了貨運代理公司和貨主的好評。

  翻開鄭重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着許多俄語詞彙,“葵花籽”“鐵精礦”“新能源汽車”……新詞彙的增加,反映着中歐班列品類之變和更深更廣的經貿往來。

  工作之餘,鄭重會望向不足5公里外的國境線,一列列中歐班列正搭載着經她翻譯的貨物駛向遠方、奔赴歐洲,源源不斷地將中國製造與世界共享。

  記者:崔鶯馨、安路蒙

  製作:宋哿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