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和“歌游內蒙古·愛享武川縣”為主題拉開2025年(5月—10月)系列文旅活動序幕,併發布“青山烽火-武川紅色體驗游”“哈達門森呼吸-武川文演奇遇游”“淖爾梁畫卷·武川草原魅力沉浸游”和“風過大青山·武川動感戶外游”四條精品旅游線路。

陰山北,大漠南,武川這片土地承載着鮮卑族崛起的史詩,曾孕育北周宇文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等十位帝王,被譽為“帝王之鄉”;
千年前,這裡是北魏重鎮;
三百年前,這裡成為萬里茶道重要中轉站;
近代,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烽火歲月為這裡注入紅色血脈。
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綿長的歷史文脈,武川縣正以文化破壁、生態賦能的實踐創新文旅融合。如今,來博物館“穿越”,去呼哈農場“撒野”,到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一起戰鬥”,在哈達門裏遇見“二次元”……這些花式潮玩兒已成為“解鎖武川”的新風尚。
千年文脈“活”起來:博物館裏的時空對話
5月18日,在武川博物館內,來自武川縣第三小學的“小小講解員們”正在為觀眾講解“西晉冊封”“建宮廣德”歷史故事。在放映廳,觀眾沉浸式觀看《拓跋鮮卑融合之路》3D影片,塵封的歷史在光影間被喚醒,“我仿佛穿越千年,見證武川縣從北魏重鎮到今日新貌的變遷”,現場一位觀眾忍不住讚嘆。

從靜態展陳到動態體驗,武川博物館的創新實踐不止於此。游客還可通過數字展品互動屏詳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文物,360度欣賞文物細節。武川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李敏&&,“我們希望通過一幅幅展品以及專家沉浸式講座,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會説話,讓更多人感受北疆文化的歷史魅力”。

産業融合“鏈”起來: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
在呼哈農場的共享農田種植區,市民馮先生正帶着孩子體驗農耕,“等秋天孩子們收穫自己種的食材,特別有意義。這裡清靜,既能讓孩子接觸小動物,也能緩解成年人的帶娃壓力”。呼哈農場負責人侯宇介紹,這種“種植體驗+萌寵互動”模式深受眾多家庭喜愛。夏天來農場可以游泳、種地、露營,和白孔雀散步,看土撥鼠打洞,跟大白鵝賽跑……開業5年來,農場游客以每年2-3萬人次的增量逐年遞增,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

夕陽西下,觀眾在哈達門高山草原上感受實景劇《武川望夏》的魅力;在“哪吒”動漫場景打卡拍照;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遺址化身革命戰士,在“硝煙”與“號角”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過去游客只是路過吃碗莜面,現在很多人通過抖音、短視頻等了解到武川有這麼多資源後,要住下來體驗三天兩夜。”某旅行社負責人&&,從“過境地”到“目的地”,武川縣文旅産業正在把“流量”變“留量”。
文旅融合的乘數效應正在釋放
近年來,武川縣緊緊圍繞“生態、紅色、歷史”三大資源稟賦,將創新文旅業態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未來6個月,武川縣將圍繞文化展演、體育賽事、潮玩露營等持續推出創意活動。
據統計,2022年至2024年,武川縣接待游客人次連續三年逐年遞增,每年增加約20萬人次。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80.6萬人次,游客總消費達1.3億元,2025年武川縣全年旅游總接待人數有望突破百萬人次。(任東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