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滿洲裏:“社區合夥人”善治善為 實力圈粉-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5/15 23:01:55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滿洲裏:“社區合夥人”善治善為 實力圈粉

字體:

  家住新開河鎮的李大娘來到家附近的社區基層醫保服務點,在醫保局黨員幹部的幫助下,10分鐘便辦好了異地就醫備案。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裏市不斷建強街道“大黨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引領黨員幹部下沉街道社區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滿洲裏市持續深化街道“大黨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按照區域統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原則,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深入街道社區開展“雙報告、雙報到、雙服務”。在市委組織部的牽頭下,在職黨員下沉到街道、社區網格,化身“社區合夥人”認領街道社區服務崗位和服務事項,為群眾提供多元化服務,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協同共建 由“單打獨鬥”變“同向發力”

  在社區,像李大娘這樣受益的居民還有很多。一棟商住一體的綜合性樓房,因多次跑水嚴重影響供熱,需破拆地下門市地面更換供熱主管道,卻因業主不配合,導致該樓在取暖期無法正常供熱。社區幹部得知此情況後,聯合共建單位市住建局的黨員同志及時協調商戶,推動供熱系統改造工程逐步實施,解決了居民供熱難題。

  滿洲裏市依託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五聯”方式,以街道社區現有建制性黨組織為載體,採用“專職委員+兼職委員”的模式配備,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和社區黨委書記分別兼任“大黨工委”“大黨委”書記,吸納機關企事業單位班子成員及環節幹部擔任兼職委員,着力打造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共建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城市基層黨建格局。同時,積極推動黨建帶群建,鼓勵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社區居民有序參與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志願服務隊伍作用,不斷拓寬融合覆蓋面,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多線協同發力”。截至目前,各單位黨組織與共建街道、社區簽訂92份共建協議書,推動3800余名在職黨員赴社區報到,182名機關企事業單位班子成員及環節幹部擔任兼職委員。健全了以21個社區黨組織為核心、176個黨支部或黨小組為支撐的全覆蓋組織體系。

  嵌入網格 變“群眾訴求”為“服務追求”

  “我們片區新來的網格員知道我腿腳不便,主動留了&&方式,讓我有困難隨時找他,這對無兒無女的我來説真是安全感滿滿。”家住和泰家園的范阿姨,今年76歲,是一名沒有子女、沒有老伴的“特困”獨居人員。社區“大黨委”共建單位黨員幹部得知此情況後,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網格員”,親自上門對其開展一對一幫扶。

  滿洲裏市積極推進街道“大黨工委”與社區“大黨委”嵌入社區網格管理體系,市委組織部統籌將全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劃分為176個社區網格,平時按照大事共議、要事共決、實事共辦、急事共商的議事規則,定期組織共建單位召開聯席會議、開展入戶走訪等活動,了解居民群眾普遍性需求和困難群體急需性需求,集中力量解決了群眾在教育、醫療、市政、物業、冬季取暖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針對當場能解決的問題即刻處理,當場無法解決的,積極協調並配合相關部門推進解決,同時,事後依託社區網格管理體系強化跟蹤問效。截至目前,已有近100家單位黨員幹部常態化進社區開展服務,89家社區包聯單位和57家駐地企業黨員幹部“組團”進樓入戶,認領服務事項596項,為群眾辦實事2000余件。聯合開展集中宣講、走訪服務、承諾辦實事、黨建共建等活動900余場次,今年“雙節”前後,主動承辦群眾“微心願”121個,開展義務清雪、助老服務等志願活動219次。

  助推發展 化“治理難點”為“發展亮點”

  近年來,由新開河鎮黨委聯合轄區共建單位組建的“大黨委”,積極帶領二卡社區居民推進“南果北種”設施農業産業升級,擺脫了過去果蔬生産“靠天吃飯”的困局,帶動邊民人均純收入從過去的8000元增長至3.35萬元。

  滿洲裏市不斷拓展街道“大黨工委”和社區“大黨委”的服務外延,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最後一米”,實現思想教育聯抓、黨日活動聯辦、服務項目聯建。社區“大黨委”委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區治理創新,在“我看身邊新變化”活動中,組織轄區居民與社區工作者領略城市變遷風貌,厚植愛黨愛國愛家鄉情懷。同時,聯合共建單位黨員開展黨日活動,通過組建政策宣講、法律援助、健康義診、扶貧幫困、助殘助老等服務團隊,深入社區養老院、福利院等地,為特殊群體提供精準化、組團式、專業性服務,並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工作。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服務項目連建和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方面,以“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發布稅收減免、市場監管、就業培訓等惠企政策宣傳,借助監管微信群發布政策信息480期,覆蓋企業商戶5397余戶,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在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提前發出預警並提供防範措施。針對跨境物流樞紐銜接不暢所導致的貨物滯留等問題,協助8家企業搭建跨境電商海外倉,總面積18.6萬平方米。(徐正日 王小偉 孫鑫)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