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蒼翠林海中,林下經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蒼術、白鮮皮在腐殖土中茁壯生長,菌棒孕育着簇簇菇蕾,嫁接紅松的枝頭挂滿“黃金果”,一幅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畫卷徐徐展開。
晨光中,萍姐種養殖合作社的工人們忙着鋪設地膜,50畝蒼術、20畝白鮮皮在腐殖土中扎根。內蒙古匯濟中藥材公司在3200畝林下種植天麻、紫靈芝。種糧大戶孫亞坤的菌棒基地裏,50萬棒平菇、10萬棒灰樹花破袋而出,傳統林地産值正以10倍速躍升。
在美林鎮按丹溝村,“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讓200棵嫁接紅松在2024年迎來豐收,單塔重8兩、售價5元,産值超萬元。三北六期工程的18個行政村推廣“樟嫁紅”模式,林下套種赤芍,讓林地産出率提升2—3倍。
美林鎮太平莊村1300畝林下藥材基地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2萬元;古山村“樟嫁紅+赤芍”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羅圈鋪村村民劉艷栽種嫁接松苗,日收入200元……喀喇沁旗以林下經濟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杠桿,走出生態與經濟雙贏之路。(林雨涵 張珊)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