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從“趴”到“站” 帶來顯著效益-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3/20 09:53:02
來源:興安盟融媒體中心

糧食從“趴”到“站” 帶來顯著效益

字體:

  “玉米‘上樓’,賣糧不愁。”在興安盟,農民口中的這句順口溜,道出了科學儲糧後顆粒歸倉的喜悅。 糧食從“趴”下去到“站”起來,為何能帶來顯著效益? 陽春三月,走進一個個村屯,儲糧賣糧已近尾聲。村民的好糧賣出好價格,是最生動的答案。

  2023年,全盟84億斤玉米實現科學儲存,佔全年産量的70%以上,減少損耗4.2億斤,相當於再造一個“國家産糧大縣”。2024年,全盟科學儲存玉米預計達90億斤以上,佔全年産量的80%以上,減少損耗4.7億斤,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考卷上書寫着“減損就是增産”的生動實踐。

  在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村民吳領軍家,52座鐵絲網搭建的“玉米樓”整齊排列,如同一面金色高墻,裝滿了黃澄澄的玉米棒子。“‘玉米樓’通風透氣,雖然冬季雪多,但糧食基本沒受影響。”提起科學儲糧的好處,吳領軍打開了話匣子,“儲存的玉米水分低、霉變少,和‘地趴糧’比,每斤能多賣幾分錢。”他口中的“玉米樓”,是興安盟為農戶量身打造的科學儲糧倉。通過“碼趟子、上棧子、搭囤子”等方式立體儲糧,實現離地通風,讓糧食由“濕”變“幹”、由“趴”變“站”,儲糧年損失率從過去的8%降至2%左右。兩年來,全盟庭院立體儲存玉米約46億斤。

  除了讓玉米“上樓”,興安盟各地還因地制宜,利用村屯小廣場、荒地等公共場地,以嘎查村為單位集中搭建立體儲糧設施和晾曬場,變“分散儲糧”為“集中儲糧”。目前,全盟已建成集中儲糧點900余個,兩年來實現集中儲糧約42億斤。

  傳統收割方式曾因效率低、晾曬不當導致糧食大量損耗。如今,興安盟推廣的籽粒直收技術讓糧食歸倉更高效安全。“籽粒直收使糧食損耗率降低5%,經濟效益提升10%。”興安農墾吐列毛杜農場副場長陳宏介紹,2024年農場4萬畝玉米全部採用籽粒直收技術,收割後直接運至糧庫烘乾入庫。兩年來,全盟籽粒直收糧食約14億斤。

  在烏蘭浩特鐵西糧食儲備有限公司,每個儲糧倉內均配備測溫線實時監測糧溫。“糧情監測系統可實時調控溫濕度,確保低溫綠色儲糧。”倉儲科科長郝建東&&。兩年來,全盟對17家儲備糧承儲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糧食代存”模式覆蓋近百家涉糧企業,累計代存糧食20億斤,約55億斤玉米經烘乾入庫安全保管。

  “豐收在望”更要“豐收在倉”。興安盟建立“盟級主導、縣級主抓、鄉級主責、村級主推、農戶主體”工作機制,印發《興安盟農戶科學儲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明確目標、任務與實施階段,每年秋收開展節糧減損“攻堅月”行動,工作組深入基層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並指導解決。(薩日娜)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