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兩會|4位政協委員亮相首場“委員通道”-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3 11:10:01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兩會|4位政協委員亮相首場“委員通道”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13日電(李國棟 石毅)通民心,道民意。1月13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內蒙古人民會堂舉行,來自不同界別的4位自治區政協委員走上通道建言獻策。

  在首場“委員通道”上,李國輝、安青梅、娜日蘇、韓平4位自治區政協委員,從區域協同發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生態氣象和牧業氣象服務、建築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結合各自履職實際,回應熱點關切,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1月13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現場。 新華網 石毅 攝

李國輝委員:助力“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自治區政協委員、澳門域多利貨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輝在內蒙古自治區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現場。新華網 石毅 攝

  “2024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回歸祖國25年來,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澳門實現向現代化國際都市的華麗轉身,澳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澳門文旅廣吸“天下客”、澳門社會和諧穩定。”自治區政協委員、澳門域多利貨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輝開門見山,介紹了澳門的良好發展局面。

  李國輝説:“我尤為關注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透過一些發展數字和親身調研考察,我感受到內蒙古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火熱勢頭。”

  李國輝&&,將努力促進並拉動內蒙古與澳門在經貿方面、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利用澳門連接葡語系國家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協助內蒙古加強與葡語國家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經貿合作。同時,推動內蒙古與澳門在旅游、會展、金融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特別要落實好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提出的“區域合作深化行動”,積極助力內蒙古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貿合作,為內蒙古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

  安青梅委員:唱響新時代的草原牧曲

  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政協副主席安青梅在內蒙古自治區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現場。新華網 石毅 攝

  “內蒙古廣大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政協副主席安青梅以自己工作、生活的牧區為例,從牧民增收、牧業升級、牧區繁榮三方面舉例講述自治區農牧業發展呈現出的欣欣向榮景象。

  “我們已經告別了油燈糞火,‘水電路訊’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延伸到大草原深處;我們手中的糞叉鐮刀已經被叉車、捆打一體機等現代化牧業機械替代;我們不再揮舞馬鞭放牧,而是手握遙控器控無人機;我們還有飼草料中央廚房,點擊鼠標就配製出科學營養的飼草進行智能化喂養……”安青梅介紹,從實施精準扶貧,到實現全面小康,再到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鄂溫克族自治旗農牧民的生産生活、理念思維、能力素質都得到了提升。

  安青梅説,草原上擁有現代畜牧業知識、懂得市場經營、注重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現代牧民們成立了“公司+牧戶”、繁育托養、供銷合作社等牧民專業合作社,以股權為紐帶,將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實現畜牧業産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譜寫了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齊頭並進新篇章。

  “現代畜牧業到底是怎樣的畜牧業?我想應該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以高效率、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畜牧業;是引導牧民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積極參與草原保護和生態修復的畜牧業;是積極培育新型牧民和新興業態,有效解決草原過牧問題,促進牧民增産增收的畜牧業;是深耕牧區轉型,打造全産業鏈條,打破季節限定、四季興旺的畜牧業。”安青梅説,在黨的光輝政策引領下,未來牧區各族兒女定將以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揮舞馬鞭,揚蹄奮進,唱響新時代的草原牧曲,譜寫新時代的壯美樂章。

  娜日蘇委員:創新氣象社會化服務職能

  自治區政協常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娜日蘇在內蒙古自治區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現場。新華網 石毅 攝

  “今年是我在草地與湖泊生態氣象業務一線工作的第23年,見證了內蒙古生態氣象觀測服務體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自治區政協常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娜日蘇介紹,內蒙古氣象局在2002年組建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伊始,內蒙古主要湖泊水體的監測評估即成為其重點工作。

  為了讓大家更全面深刻了解生態氣象工作,那日蘇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兩個案例。

  “2005年,我和同事們在進行衛星遙感監測時,發現呼倫湖水域面積萎縮。當時,呼倫湖面積較歷史最大時期減少近440平方公里,且周邊地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環湖人民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娜日蘇説,她和同事們隨即赴現場調研,向周邊牧民了解水體面積縮減及周邊生態情況,就此撰寫相關報告,促成“引河濟湖”工程實施。此後多年,娜日蘇通過《全國生態公報》持續發布呼倫湖生態狀況監測報告,形成氣象部門獨有的觀測資料,為湖泊濕地治理提供大量數據支撐。

  “2017年,我與同事在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等地調研氣象乾旱對畜牧業的影響。得知我們是氣象局工作人員時,一位牧民半開玩笑地説‘你們氣象局能不能直接給我們下點兒雨呢?還做什麼乾旱調研,問草産量幹什麼?’我們能理解牧民的焦急和抵觸情緒,耐心地向他解釋,氣象部門的工作不僅僅是監測氣溫和降水,還關注農業生産,包括農田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産量,以及牧草的監測評估。我們為牧民科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原理和條件,幫助他們更加深入了解氣象知識,指導生産生活。”

  “深耕生態氣象和牧業氣象服務多年,讓我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娜日蘇建議:應建立更加完善、暢通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態化聯絡機制,更好地凝聚全國氣象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對口指導基層&站專家聯盟機制,進一步帶動基層&站基礎業務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提升;創新氣象社會化服務職能,保障自治區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工作高質量落地。

  韓平委員:推動建築業持續發展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建築業協會會長,興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平在內蒙古自治區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現場。新華網 石毅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建築業總産值累計增加1.46萬億元,年均佔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全區城市更新駛入‘快車道’,老舊小區煥發新顏。‘溫暖工程’熱力十足。”自治區政協委員,興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平説。

  “我從加入興泰集團到現在‘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幹建築,一幹就是28年。”韓平説,自治區建築業從“滿面塵灰”的傳統作坊式1.0時代,到“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建築工業化2.0時代,現在正在向數字建造3.0時代邁進。新的機遇和業態正在驅動更有活力、更具潛力的建築業。自治區黨委提出的“六個行動”中“重大項目謀劃行動”“助企行動”“就業促進行動”讓建築企業的發展底氣更足、信心更強。

  “站在新起點,需要我們以創新為引擎,錨定‘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方向,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持續做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賦能産業鏈,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韓平説。

  韓平建議,要以“工業化”生産方式為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加碼助力。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數字化管理的系統性融合,推動裝配式建築,優化構建和部品部件生産等,形成系統性的産業思維和産品理念,打造建築企業核心競爭力。要以“數字化”技術手段促進工程建造活動的效率提升。重點通過引入BIM技術、物聯網、互聯網、AI(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技術,實現設計階段的協同優化、施工階段效率提升以及運維階段的智能化管理等。要以“綠色化”為目標讓企業和社會享受“綠色”紅利。通過發展星級綠色建築、超低能耗建築等,實現建築全生命周期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要抓住科技創新是貫穿建築業轉型升級這一主線。自治區建築業的科創能力依然是短板,但越是短板,越要去突破。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