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補強引擎——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調查-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18 14:54:53
來源:經濟日報

多能互補強引擎——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調查

字體: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強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強化能源資源保障,推進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優勢,堅持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並舉,着力構築多能互補、多業並進、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能源産業格局,紮實做好現代能源經濟文章。

  一塊塊光伏發電板“笑納”陽光,一片片風機葉片隨風起舞,一張張電網“點亮”千家萬戶……近年來,內蒙古服從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抓好能源穩産保供。2023年,自治區煤炭産量12.34億噸,增長1.7%;發電量7566億千瓦時,增長16%;原油産量289萬噸,增長17%;天然氣産量309億立方米,增長0.8%;完成國家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9.45億噸,佔全國任務總量的36%;外送煤炭7.2億噸、外送電量3065億千瓦時,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主要能源産品生産穩定增長,原煤産量、發電量保持全國首位,能源供應保障形勢穩定;能源生産的平穩增長有力推動了內蒙古經濟穩步運行,全區地區生産總值17875.5億元,同比增長5.8%。

  內蒙古是如何做好現代能源經濟文章,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

 穩産保供紮實推進

  走進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的伊泰塔拉壕煤礦,只見一輛輛運煤卡車排成了長隊。“這段時間每天能運1000多車煤,按每輛車運30噸計算,當天生産的3萬多噸煤都能運出去。”煤礦副總經理李敏告訴記者,煤礦於2017年建成投産,産能從最初的每年600萬噸增長到現在的1200萬噸;近年來,煤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改進生産工藝,提升綠色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出煤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産成本。

  作為産煤大縣,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每年源源不斷向全國各地輸出優質煤炭,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在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公司黑岱溝露天煤礦,巨大的鑽機轟隆隆地鑽向地表深處,重載卡車穿梭不停,將選煤廠洗選過的精煤送到全國各地……截至10月31日,準能集團公司今年商品煤産量達5186.5萬噸,完成年度計劃的83.7%。

  在準格爾旗大唐龍王溝煤礦調度指揮中心巨大的LED顯示屏上,可以清晰看見井下400多米深處的上百台採煤設備在自動運轉,井然有序地割煤、推溜、移架、運輸。“我們於2020年7月1日成立全國首個企業自主組建的智慧聯盟,搭建國內首個智慧礦山私有雲&&,在産、運、銷、洗等方面實現了自動化分析、可視化展現、智能化決策,為礦山安全高效生産和能源保供提供了可靠保障。”大唐國源公司龍王溝煤礦黨委書記、董事長郭仝鎖説。

  今年以來,鄂爾多斯市全力以赴穩運行、抓調度、保供應,持續推動優質煤炭産能釋放。今年前9個月,鄂爾多斯市規上企業累計完成煤炭産量6.52億噸,較上年同期增長5.3%,約佔全國總量的19%,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蒙古地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産資源豐富,其中煤炭資源具有分佈廣、儲量大、埋藏淺、易開發、煤種全等特點。煤炭資源探明儲量7323億噸,居全國第一位;遠景儲量1萬億噸,佔全國遠景儲量的四分之一。中國5大露天煤礦,內蒙古佔4個。近年來,內蒙古推進煤礦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推廣充填開採等綠色開採技術,加快綠色礦山、智能礦山建設。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建成綠色礦山148處、智能化煤礦176處,分別佔全區在産煤礦的48%、56%,實施煤矸石等固體充填開採煤礦18處、年消納煤矸石480萬噸。

  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內蒙古煤化工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內蒙古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産業鏈不斷延伸,成為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已建成投産煤制油、煤制氣項目的省份,形成以煤制油氣、煤制烯烴和精細化學品製造等為代表的國內門類最全的現代煤化工體系。

  在天然氣方面,中國陸上最大整裝氣田——鄂爾多斯蘇裏格氣田作為我國首個探明儲量超萬億立方米的大氣田,年産氣量佔長慶油田的60%。作為氣田開發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第三採氣廠承擔着蘇裏格氣田天然氣集輸處理任務,負責7座天然氣處理廠、32座集氣站、1700余公里集輸管線的運行管理,年産氣量佔蘇裏格氣田的三分之一。近日,在該廠管轄的桃2—2集氣站內,作為冬季保供重點工程之一的新增壓縮機擴建施工進入收尾階段。“工程的順利完工將進一步優化蘇裏格氣田集輸處理系統,為確保陜京線及內蒙古周邊城市足量用氣夯實底氣。”工程地面建設項目組工程組副主任師煜凱説。

  內蒙古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新能源學院院長寶音認為,內蒙古通過推動煤炭增産增供、落實中長期合同制度、抓好電力保障供應以及推進油氣穩定供應等措施,確保能源穩定供應;下一步,要從加強能源保供、加快新能源發展、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新能源全産業鏈建設等方面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

  “風光氫儲”加快布局

  如果説地下的“黑金”代表過去,那麼地上的“綠金”則孕育着內蒙古能源經濟轉型的未來。這裡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14.6億千瓦,約佔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佔全國的21%。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成為內蒙古努力的方向。

  馭“風”而上、逐“光”而行、“氫”裝上陣、“儲”能無限……內蒙古加快“風光氫儲”一體化發展,新能源裝機規模、發電量不斷擴大,新能源産業發展腳步鏗鏘有力。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新能源發電量146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4%,高於全部發電量增速13.4個百分點。

  在烏蘭察布市興和縣鄂爾棟鎮海窩村光伏幫扶電站項目現場,一塊塊光伏板整齊排列。興和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揚介紹,該項目總規模50.902兆瓦,共建設村級光伏幫扶電站35個,涉及全縣9個鄉鎮87個脫貧村6749戶脫貧戶,年發電量8600多萬千瓦時,純收益4700萬元左右,每個脫貧村年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

  在內蒙古能源察右前旗50萬千瓦風光發電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忙着吊裝風機葉片、安裝光伏板。項目負責人李亮平介紹,項目於今年5月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為500兆瓦,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項目年發電量約12.14億千瓦時,可以支援當地工農業生産。按火電廠每千瓦時電量消耗301.5克標準煤計算,年節約標準煤約444.53萬噸。”李亮平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烏蘭察布,一方面是風光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産業基礎。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朱檬説,新能源産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結構性産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等,要摒棄重復建設、盲目內卷,通過差異化發展尋找新機遇。

  為解決新能源快速發展遇到的消納不足、“棄風棄光”問題,近年來內蒙古統籌電網側和電源側新型儲能規劃布局,推廣“新能源+儲能”建設模式,加快新型儲能産業發展。2023年,內蒙古新增新型儲能裝機近300萬千瓦,總裝機達354萬千瓦,裝機規模躍居全國第二位。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裝機598萬千瓦。

  在包頭市,內蒙古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滿負荷生産。公司總裁助理韓宇&&,儲能是公司産品鋰離子電池應用的重要領域。

  經過近年來的加速發展,包頭已成為內蒙古儲能産品種類最全、産業鏈最完整的地區,目前全市在建和投産的儲能産業企業有19家,正在實施的緯景儲能鋅鐵液流電池智造基地、固陽中航10GWh鋰電池(二期)等項目,將進一步完善産業鏈條,也讓儲能産業的吸引力和集聚度不斷提升。

  內蒙古加快布局建設氫能項目,大力發展綠氫産業。全國首個萬噸級光伏制氫示範項目在準格爾旗投産出氫,華電達茂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建成投運世界首條固態低壓儲氫生産線,烏蘭察布至燕山石化輸氫管道項目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

  隨着一大批新能源匯集工程、重要負荷供電工程相繼投産,蒙西電網已支撐實現經營區內總裝機達到1.17億千瓦,包括火電5254萬千瓦、水電209萬千瓦、風電和太陽能裝機5929萬千瓦、儲能344萬千瓦並網發電,風電和太陽能裝機佔比50.52%,提前實現新能源裝機規模超火電的目標。目前,蒙西電網已形成東送華北、北送蒙古、南送陜西的“網對網”送電模式,截至今年10月,已累計送電188.54億千瓦時;依託昭沂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實現“點對網”外送模式,已累計外送新能源電量56.05億千瓦時。

  裝備製造乘風起勢

  前景無限“風光”的內蒙古有着廣袤的土地,隨着清潔能源項目加速發展,也吸引了大批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前來就近布局、開闢新的增長點。

  在記者驅車前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工業園區的路上,遇到了裝載巨大風電機組的卡車。“我們的産品主要運往自治區各地及周邊地區,蒙能察右前旗50萬千瓦風光發電項目就是其中之一。”內蒙古運達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華星告訴記者,該公司下一步準備在內蒙古繼續投建葉片廠,延長新能源産業鏈。

  位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懷新告訴記者,這裡光熱資源非常好,有大面積適合建設光熱發電站的土地。“我們公司生産光熱發電站核心裝備之一的反射鏡,包括定日鏡和曲面鏡,主要銷往青海、新疆等地。希望通過提前就近布局,助力地方光熱發電産業發展。”

  在鄂爾多斯市國盛利華制氫設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們正忙着趕制西班牙和土耳其的訂單。該公司制氫系統工程師韓鵬峰説,內蒙古發展氫能産業不僅有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而且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依託先進的高溫化技術優勢,我們發往海外的低能耗撬裝式制氫設備已實現連續産氫,近期接到了多個海外訂單。”

  近年來,內蒙古錨定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的目標,統籌優化新能源規劃布局和項目建設,堅持一手抓新能源開發、一手抓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全力推進呼包鄂通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建設。2023年,全區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完成投資超過750億元,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光伏組件供給能力、制氫設備産能、儲能裝備生産能力分別達到500萬千瓦、3050萬千瓦、450&(套)、100萬千瓦時。

  內蒙古發展能源産業優勢明顯,但也存在科技創新不足、産業配套薄弱等問題。“能源基地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和高水平人才。在新能源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等高端技術領域,內蒙古依然面臨人才短缺和資金不足等問題。”寶音建議,有關部門應強化頂層設計,優化産業布局,推動協同發展、技術創新與精深加工;應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建立相關能源技術研究機構,培養本地專業技術人才,提升內蒙古在能源科技創新中的核心競爭力;應積極拓展市場需求與應用場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政策支持與監管,提升供應鏈韌性與穩定性,推動能源領域的全面發展和産業鏈優化。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敏建議,應從能源、市場、載體三方面發揮特色優勢,提升相關産業承接能力。統籌推進“風光制氫一體化”發展,推動綠氫交通、綠氫化工、綠氫冶金等示範應用項目,提前布局智慧加氫站、多能綜合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把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作為重要工作予以專項推進,着力解決現有落地項目面臨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充分應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推動新能源基地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數字化電力系統。同時,對標先進的環境治理體系,匹配相應的環境監管能力和人才隊伍。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內蒙古將堅持煤電油氣風光並舉、新舊能源協同融合互補,統籌能源生産能力和應急儲備能力,優化能源供給方式、結構和布局,穩步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堅持源網荷儲協同推進,統籌優化新能源項目、配套電網工程、負荷消納、調峰資源規劃布局和建設時序。同時,將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加強能源領域開放合作,加速推動傳統能源綠色轉型,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做優做強新能源裝備製造,培育發展能源領域新質生産力。(記者 吳浩 余健)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