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11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北疆大地憑什麼快速發展——內蒙古在辦好兩件大事中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報道。
近期,各省區市前3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出爐,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産總值17875.5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再次高於全國水平、居各省區市前列。經濟表現亮眼不止於此,內蒙古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展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內蒙古全區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聚焦辦好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件大事,在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支持下,朝着闖新路、進中游目標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落實“五大任務”奮力保障國家“五大安全”
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責任。近年來,自治區快馬加鞭推進“五大任務”,努力以自身發展質效的提升,保障國家生態、能源、糧食、産業、邊疆安全。
11月,阿爾山市的森林草原一片金黃,蔚藍色的哈拉哈河縈繞其間,不時出現的野生動物更是賦予大自然以靈氣,小城美若童話世界。多年挂斧停鋸,厚植生態底色,這裡的生態旅游火了起來,一年四季吸引游客前來看山望水。
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局長王肇晟説,近年內蒙古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化治理,全力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十年,當地累計造林、種草、防沙治沙規模均居全國首位,草原植被蓋度達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減少了6000多萬畝,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方面,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是祖國的“北大門”,在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安寧方面肩負着重大責任。這些年,當地深入實施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實現了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立冬後寒意漸濃,國能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煤礦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在地下180米處,滾筒式採煤刀在煤壁上垂直飛旋,一刀從機頭割到機尾,能産出3000噸煤。這些煤炭源源不斷地為大半個中國送去溫暖。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於海宇介紹,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自治區始終把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擺在重要位置。今年以來,全區大力提升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有效應對極端天氣多、用電負荷高等多重考驗,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了內蒙古力量。
內蒙古“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發展新能源産業優勢顯著。今年以來,當地能源領域發展不斷向“新”提“質”。今年上半年,內蒙古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今年前三季度,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20.9%,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增長41.9%。
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牛奶生産效率以秒計算。看著生産線上“飛奔”的盒裝牛奶,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説:“我們的牛奶智慧工廠生産線每秒可生産11包牛奶,每小時生産近4萬包牛奶。”
內蒙古是國家的“奶罐”,也是“糧倉”“肉庫”“絨都”,正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郭佔江介紹,全國每6杯牛奶有1杯多産自內蒙古,每10斤牛肉有1斤産自內蒙古,每5斤羊肉有1斤來自內蒙古,一半的羊絨來自內蒙古。內蒙古還是全國5個耕地面積過億畝的省份之一,連續6年糧食産量突破700億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
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方面,近年內蒙古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去年全區口岸貨運量超過1億噸,刷新了全國陸路沿邊口岸的紀錄。呼和浩特海關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外貿進出口額1536.6億元,同比增長11.7%,增速高於全國6.4個百分點。
實施“六個工程”務實推動重點工作
為高質量辦好兩件大事和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的奮鬥目標,內蒙古去年底以來實施了對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撐性、牽引性、撬動性作用的“六個工程”,即政策落地工程、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溫暖工程、誠信建設工程、科技“突圍”工程和自貿區創建工程。
政策落地工程是“六個工程”中的頭號工程。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磊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區納入統籌推進的679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重大項目清單部署的5大類86個重大項目中,稀土綠色冶煉升級改造等67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565億元。另外,《意見》配套政策集中&&,43個國家部委、單位、企業已&&配套政策47項。
在達拉特旗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300多萬塊藍色光伏板隨着起伏的沙漠涌動成3000萬平方米的“光伏海洋”。光伏板下植物蔓發,流沙被牢牢固定在地裏。內蒙古力爭到2030年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新能源裝機達到1.19億千瓦,綜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
溫暖過冬是內蒙古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與往年不同,今年10月啟動供暖以來,內蒙古各地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投訴量減少。原來,今年當地啟動實施了溫暖工程,要求各盟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解決以往群眾反映強烈的供暖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張鶴介紹,通過採取“冬病夏治”的方式,今春各盟市的溫暖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全區溫暖工程共完成投資196億元,全年計劃實施的528個項目已全部完工。
在鄂爾多斯市政務服務中心,“辦不成事”“蝸牛辦事”反映窗口引人關注。為給企業和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提供兜底服務,這項服務舉措實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等規範,受到群眾和企業的認可。
這是內蒙古大抓誠信建設工程的一個寫照。今年以來,內蒙古集中整治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快構建全方位、全覆蓋抓誠信建設工作的新格局,讓投資興業的沃土更加廣闊。“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招商引資共引進國內到位資金高達3885億元,同比增長11.3%。”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副廳長戴燕説,“誠信建設工程在招商引資、項目落地中發揮了‘潤滑’作用,有力促進了經濟增長。”
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中,2024年內蒙古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科技支出34億元,同比增長20%。內蒙古首批確定乳業、稀土、儲能、氫能、大科學裝置等5個“突圍”點位,吸引湯廣福、李衛、孫寶國等院士專家領銜的多個國內頂尖科研團隊參與攻關,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躍升,努力打造契合區情實際的新質生産力。
內蒙古把自貿區創建作為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關鍵舉措,舉全區之力紮實推動申建進程。各盟市和自治區相關部門統籌抓好自貿區創建與重點口岸打造、開放&&能級提升、腹地園區建設、中歐班列提質擴容等工作,不斷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六個工程’的每一個工程都是對症發展中的難點、痛點開出的藥方,既是發展工程,也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為當地闖新路、進中游鋪平道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説。
守望相助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
內蒙古長期以來擁有“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近年來當地千方百計擦亮這一金字招牌,各族幹部群眾共同維護守望相助的和諧之美,切實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銅墻鐵壁”,在和睦安寧的發展環境中以激勵促擔當,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園車間內,蒙古族刺繡産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耐心地輔導漢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繡工提升刺繡技藝。當地利用傳承了300多年的蒙古族刺繡技藝,帶動2萬多名各族群眾擺脫貧困。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孫志強介紹,自治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於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的決定》,印發了《關於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若干措施》,還頒佈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促進條例》,持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推深做實。
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治區持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空氣和陽光一樣浸潤着各族幹部群眾心靈。
內蒙古還着力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隨着各地各部門對北疆文化的研究闡釋、創作生産、傳播推廣不斷深入,北疆文化發揮出內聚人心、外樹形象的作用,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同時,也展開一幅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團結穩定的發展環境來之不易,拼搏向上的精氣神同樣重要。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王勇介紹,2022年以來,自治區將激勵幹部擔當作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打出命名“擔當作為好幹部”、建立能上能下機制、進一步容錯糾錯等一整套“組合拳”,持續營造勇擔當爭擔當、敢作為善作為的工作氛圍。“兩年多來,內蒙古幹部隊伍提振精氣神,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全區幹部群眾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