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霍林郭勒市煤炭資源豐富,被譽為“塞北煤城”“草原煤都”。多年來,煤炭資源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但面對産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傳統産業佔比高等短板,努力尋找一條讓當地各族群眾過上更紅火日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如何持續提高各族群眾收入,産業轉型從哪破題? “兩山”理論、新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為霍林郭勒市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當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思路,提出“工業強市”發展戰略,通過煤炭就地轉化戰略,構建起“褐煤發電—局域微網供電—低電價煉鋁—鋁水直供深加工—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産業體系,綠色低碳鋁基新材料産業集群加速成型,産業結構已經從起初的“一煤獨大”轉變為如今的“煤電網鋁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産業模式,發展新動能“破繭成蝶”。
踏上新時代,步入新“鋁”程。霍林郭勒市充分發揮“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獨特優勢,構建起“風光火儲”多能互促、協同供應、梯級利用的現代能源供給體系,打造出“中國·綠電鋁之城”的城市新名片。預計到2025年末,全市新能源裝機規模將達591.3萬千瓦,年發綠電230億千瓦時,綠電消納佔比將達50%以上,年可節約標煤69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萬噸,年可生産綠電鋁170萬噸,綠電鋁佔比達到63%。
工業興則百業興,産業旺則百姓富。一系列瞄準綠色化、高端化、智慧化的産業布局,帶來了霍林郭勒市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隨着産業鏈條的延伸,全市人均GDP達18萬元,預計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億元,創造新就業創業崗位千余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7萬元。
物質要富起來,精神更要富起來。近年來,霍林郭勒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開展石榴籽品牌工程、文化浸潤工程,一個個民族團結品牌活動脫穎而出。“中國草原婚禮節”“國際半程馬拉松”“芍藥花節” “環額侖濕地馬拉松”等成為特色“名片”,“石榴籽一家親”“民族團結進步書畫展”“書韻流芳你我有約”及中華傳統經典誦讀等文化載體,深受各族群眾喜愛。
民族團結景象特色鮮明,民族團結之風撲面而來。霍林郭勒市按照“建好民族團結陣地,讓民族團結的種子生根發芽”的工作思路,以“一街道一陣地、一機關一陣地、一企業一陣地”為着力點,通過“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片”的方式,形成了全市民族團結陣地多點開花的新局面。同時,還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區域合作,在産業協同、勞務合作、文化旅游等方面初步實現了異地共建、異地共享、異地共聯。截至目前,累計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百餘場次,創作文藝作品20餘部。這些舉措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空間互嵌、産業互鑒、文化互融。
在辯證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赴未來。踏上新征程,霍林郭勒15萬各族兒女對未來有更多期待:期待産業鏈進一步優化,期待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期待一個以綠色、低碳、循環為特色的“中國·綠電鋁之城”在霍林河畔快速崛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