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烏海市海勃灣區通過建設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破除人事關係壁壘、探索家庭病床服務等務實舉措,推動醫療資源“沉下去”,服務效能“提起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建設城市醫療集團 分級診療順暢運轉
前不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海勃灣區千里山鎮居民李大爺,住進了家門口的千里山鎮中心衞生院。“別看這只是個鎮衞生院,水平不低,而且老伴兒送飯也方便,和住家裏差不多!”李大爺感慨,現在鎮裏的衞生院也挺好。
“我們這有海勃灣區中醫醫院派來的主任醫師,名老中醫,能滿足農區居民的治療需求。”千里山鎮中心衞生院的院長唐瑞春説,去年,千里山鎮衞生院加入了海勃灣區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後,海勃灣區中醫醫院醫生來鎮裏工作成為常態。
作為烏海市中心城區,海勃灣區常住人口34.1萬人,區屬1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1家二級綜合醫院,6家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1家鎮衞生院。在多年醫改基礎上,海勃灣區全面構建以區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區人民醫院和7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為成員的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實行管理、人員、藥械、信息、績效、財務的“六統一”管理,實現業務管理資源共享。
海勃灣區中醫醫院院長侯玥以轉診為例介紹了成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的好處,“上下一體,上級醫院不僅不會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搶患者,還會提供技術支持。社區費用低,醫院技術好,患者適合去哪就去哪。集團內,雙向轉診、化驗檢驗結果互認,從社區到醫院的上轉患者,免掛號費,暢通就診、檢查、住院流程;而下轉患者則專線直達、專人接診,對於急重症患者開通轉診綠色就醫通道。”侯玥説。
2024年,海勃灣區區屬兩家公立醫院門急診16.28萬人次,同比下降6.5%;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27.43萬人次,同比上漲58.4%;初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基層留不住患者、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壯大基層醫療隊伍 全面提升診療能力
原本在海勃灣區中醫醫院工作、擁有正高級職稱的王艷蘭醫生前不久主動要求到家附近的鳳凰嶺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工作。憑藉較高的醫療水準,她平均每個工作日接診40名患者,並借助醫學設備診斷,幫助3名患者發現了早期癌變,使她們得以及早治療。
海勃灣區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駱燚介紹,推動分級診療,難點在充實基層的醫療實力。近年來,海勃灣區一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向基層傾斜資源,共投入近3000萬元更新基層醫療機構設備和環境。去年,又將千里山鎮中心衞生院整體改造,提升了農區就醫環境。一方面破解人事關係壁壘,暢通集團內部流動、調配,實現了100%中高級職稱醫生定期到基層坐診,大大充實了基層力量。
目前,轄區內的全科醫生增量較2020年提升了106.8%。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診療量佔比達到62.8%,超出國家平均水平10%左右。海勃灣區通過推動醫院人員、技術、服務、管理“四下沉”,提升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整體效能,讓人民群眾就近就便獲得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
探索家庭病床服務 拓展健康保障路徑
“阿姨,兩條腿的功能比前段時間恢復好了一些,慢慢鍛煉注意別摔倒……”近日,在海北街道黃河社區啟德家園王改琪老人的家裏,家庭醫生韓強與家庭護士錢芳為她留置胃管和留置導尿後,這樣叮囑。
80歲的王改琪,腦出血後需要長期住院,家人照顧負擔較重,今年3月,海勃灣區開始家庭病床試點,王改琪第一個交了申請。“住在家裏,享受住院待遇,社區醫生定時上門治療。兒女在家就能照顧我,省心又省力。這項政策真好!”王改琪説。
海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曹海霞介紹,作為家庭病床服務試點,他們正大力推行“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家庭病床管理模式,由“兩醫一護”組成的家庭病床服務團隊總人數達15人,建立“中西醫結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依託醫療集團,如果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可直接走綠色通道轉至上級醫院。
依託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健康驛站和健康小屋開展的12項基本公衛服務項目,為周邊輻射區域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及免費義診活動。並以此為基礎支持,探索針對特殊患者開放家庭病床,推動健康服務向老百姓家門口延伸。目前,海勃灣區已組建簽約團隊50支,與轄區居民20.8余萬人簽約,簽約率服務覆蓋率達到61.2%,重點人群簽約人數約9.1萬人,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92%。(記者 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