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25 15:16:47
來源:新華網

鄉村振興在行動|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5日電(郝芳芳 康文魁)黃河從內蒙古烏海市穿城而過,與烏蘭布和沙漠交匯。

  這裡處於世界葡萄種植黃金地帶,加上黃河水滋潤和沙土給養,成為得天獨厚的葡萄種植區之一。

  當地因勢利導,發展葡萄産業。於是,一根根葡萄藤串起育苗、種植、釀造、觀光旅游等多業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文旅商融合發展。

一個村莊的“經濟賬”

  10月21日,烏海市海南區賽汗烏素村村民王勝雲到冷庫挑選葡萄,準備給外地客戶發貨。王勝雲説:“烏海葡萄品種多、口感好、甜度高,每年都銷往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城市。”

  烏素村黃河村民小組從1985年開始種植葡萄,小組現有120多戶、900多畝耕地,基本都種植葡萄。

  每年從8月中旬開始,當地葡萄集中採摘銷售,國慶後儲存到冷庫保鮮銷售,可以賣到第二年春天。

  63歲的王勝雲是當地的葡萄種植帶頭人,他牽頭成立葡萄種植合作社,建起保鮮庫。今年他種植了20畝葡萄,預計純收入十幾萬元。

  在葡萄成熟期,每天都有市民來王勝雲的葡萄園購買葡萄(拍攝於2024年9月)。新華網 郝芳芳 攝

  賽汗烏素村是烏海市的葡萄種植專業村,全村共有耕地1萬畝,其中葡萄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

  駐村第一書記孫壽峰介紹,為了推動賽汗烏素村葡萄銷售和品牌創建,村裏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成立農業服務公司負責市場宣傳和對接,由農戶提供葡萄,合作社負責選品把關,進行線上線下銷售。

  近年來,村裏普通種植戶年純收入接近10萬元,在葡萄園務工能增收一兩萬元,有的村民對外出租冷庫,收入也不少。

  依靠葡萄産業,賽汗烏素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今年新增4個集體經濟項目,預計全年村集體經濟收益將超過70萬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賽汗烏素村結合鄉村振興,依託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葡萄産業等規劃建設的黃河西行客棧,成為全國鄉村旅游模範村、全國文明村和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一家企業的“融合經”

  10月22日,走進烏海雲飛酒莊生産車間,就聞到空氣裏瀰漫的葡萄酒香氣。

  烏海市雲飛農業種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烏海雲飛”)行政副總經理魏通説,今年公司共種植釀酒葡萄3500畝,預計總産量550多噸,新葡萄酒已經開榨釀造,産值可達1.3億元。

  魏通介紹,公司建立“企業+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去年帶動葡萄種植戶將畝産由100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每畝增收4萬元,架下綠色家禽飼養年增收14000—18000元。聯合村集體通過“資産租賃、入股分紅”等方式建設各類項目,由村集體經濟入股,年底無論盈虧固定分紅。

  在葡萄酒産品開發上,烏海雲飛陸續推出四類13款産品,今年推出100%葡萄果汁飲料和有機葡萄幹。瞄準私域定制,與上海多家高端西餐廳合作,開發生産個性化、定制化葡萄酒産品。

  烏海雲飛酒莊生産的系列葡萄酒産品。新華網 郝芳芳 攝

  他介紹,烏海雲飛現有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研究所、葡萄深加工、旅游觀光、冷鏈倉儲物流六大業務板塊。其中葡萄種植有鮮食和釀酒兩大類,酒莊年産能1000噸,葡萄研究所培育了110多個品種,集展陳、餐飲、文化、旅游、商業、休閒於一體的特色産業綜合體、綠色消費綜合體、文化展示綜合體雲享小鎮,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樣板。

  一座城市的“甜蜜夢”

  烏海市有70多年的葡萄種植歷史,現在“烏海葡萄”是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區域公用品牌價值18.03億元。

  近年來,烏海市堅持“生態、高效、特色、精品”農業發展思路,擴大設施葡萄種植規模,推廣葡萄標準化、智能化、機械化,增加綠色優質葡萄供給,延長鮮食葡萄上市時間,推動冷鏈物流倉儲中心、葡萄産品深加工等項目投運,逐步實現葡萄加工向多品類轉變,建成30多處農業休閒觀光園,年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

  烏海市葡萄種植面積3萬餘畝,共有120多個葡萄品種,涉及種苗培育、種植、加工、貯藏、流通、休閒農業等鏈上企業46家,葡萄酒年生産加工能力1.4萬噸。一條集葡萄種植觀光、葡萄酒釀造、文化休閒、生態旅游等為一體的葡萄産業鏈已形成,一個現代化葡萄種植加工基地正成型起勢。

  烏海市海勃灣區連片的葡萄種植基地。新華網 郝芳芳 攝

  烏海市農牧局相關負責人&&,烏海市將按照“穩釀酒、增鮮食”發展思路,持續打造現代葡萄農業産業。同時加強對葡萄文化、文旅等研究,提質升級現有的葡萄酒莊、葡萄種植基地等,推進葡萄産業與文化、旅游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