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數字開魯”創建中國縣域“智治樣本”-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9 11:49:29
來源:央廣網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數字開魯”創建中國縣域“智治樣本”

字體:

  “別小看我們這裡的農民,不僅會上網、會用網,還能將科學技術應用到田間地頭。”內蒙古開魯縣保安農場果農何永立認為自己達到了“新農人”標準要求。

  “發展新質生産力,將成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着力點。”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4》發布會暨以新質生産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指出,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點。他認為,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對科技、互聯網的應用相對滯後,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真抓實幹、擔當作為,努力推動才能見到成果。

  2024年中秋節前夕,記者走進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目睹該縣“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結出的新成果。

  “數字開魯”,一張網鏈結千萬家

  走進“數字開魯運營指揮中心”,墻上的電子大屏吸引了記者的關注,大屏上實時變化着&&的各項運營數據。

  “別看大廳只有700平方米,這裡是開魯縣城鄉發展的智慧大腦。”運營負責人張立金告訴記者,&&以富民、服務和數據資産三大主線為核心,為全縣産業發展、基層治理、政務服務賦能,實現了可快速落地、可發揮實效、可持續運營的數字鄉村“開魯模式”。

  “數字開魯”採取政府建設、企業運營,專家支撐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註冊量近14萬人次。

  “開魯縣一共31.3萬人口,平均每戶有一個人就在裏面。&&內容一年多時間累計點擊率達1600多萬人次。”張立金説。

  網上處理訴求,線上學習紅幹椒、玉米種植技術,企業信用評估、土壤墑情監測、蟲情病情監測、氣象監測服務……在這些切實為百姓解憂的服務方式下,“數字開魯”猶如神經末梢觸及鄉村百姓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精準服務於當地百姓生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開魯在落實執行數字化鄉村治理上注重了百姓使用的體驗感,讓百姓感覺有用、能用、好用,才能使數字化在鄉村治理上更好發揮作用。

  地處西遼河沖積平原腹地的開魯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縣域紅幹椒生産集散地、國家級出口紅辣椒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綠色標準化生産基地,也是人口較集中的縣域區。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開魯縣幹部群眾積極響應國家關於發展數字建設的號召,真抓實幹,深入實施數字賦能城鄉治理,以數據為引擎,驅動鄉村社會化管理、産業發展,縣域經濟向智能化、精準化邁進,“智慧鄉村”的開魯模式值得研究學習。

  數字賦能,五大産業因“數”而增

  玉米、紅幹椒、林果、肉牛、文旅是開魯縣重點打造的五大産業,通過數字化助力,這五大産業獲得迭代升級。

  在“開魯農牧業”APP上,匯聚了來自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團隊及技術骨幹。他們分別研究玉米種植、紅幹椒産業、林果經濟以及肉牛産業。專家做客“雲”端,以科普短視頻或直播形式指導開魯種植戶科學種植養殖。對於突發技術難題、網上留言、不明白的種植問題可以通過技術人員與專家電話溝通,及時為種植戶解難紓困。

  記者了解到,開魯的數字化鄉村建設着眼百姓需求,突出“數字+服務”,搭建“開魯農牧業”綜合服務&&,為農民提供統一的服務入口。與全縣農民緊密聯結,為農民提供農技知識、專家指導、直播培訓、社會化服務等幾十項全免費服務。

  截至目前,已聘請國家、自治區、市、縣等上百名專家團隊精心創作優質農技科普短視頻1413期,開展線上直播114次,累計培訓近23萬人次,這些視頻資料在網上可查可看,農民形成了上網聆聽專家講座,來解決田間實際問題的習慣。

  開魯縣保安農場的邢彥斌是密植高産玉米的種植大戶,也是地地道道的“APP粉”。

  “農牧業APP是我們的貼心種植‘管家’,我有很多玉米種植技術都是從上面學的。”邢彥斌告訴記者,去年他家種植的密植高産玉米80畝,今年擴大到120畝。他&&,在耕地面積有限的瓶頸制約下,要想提高單産,只能靠增加玉米植株數量來增加産量。而對於傳統農戶來説,不學習新技術、引進新産品就無法實現玉米的高産。

  讓他欣喜的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早已納入“數字開魯”的&&服務體系,專家分門別類在線培訓,為種植戶開出增産增收的“良方”。

  “從選種、耕種、施肥、澆水每一個環節都認認真真地聽專家講解,然後再應用於耕作中。”邢彥斌調侃自己是專家的“搬磚人”,將專家智慧轉化成新時代新農人的增收“秘笈”。

  玉米高産的背後一方面得益於政府部門線下推廣高標準示範基地建設,另外與線上新技術的推廣分不開。種植戶們&&,專家不可能每天都在這裡,有了數字化&&,隨時點開就可以學習到最新的農業科普知識。

  其實,在開魯縣的田間地頭,能隨處看到“智慧農業”的應用。走進開魯縣良種良技創新試驗示範基地,在“鄒學校院士創新工作站示範基地”的牌子上,“數字開魯運營指揮中心”及二維碼格外顯眼。記者掃描二維碼後,進入一個頁面,上面有紅辣椒的詳細産品信息,包括産品名稱、種植面積、基地名稱、溯源時間以及生長記錄。

  記者得知,開魯縣突出“數字+標準”,建設完成18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通過線下示範基地與線上&&相結合,快速普及新品種、新技術,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現科技賦能農牧民增産增收。在玉米産業上,開魯縣連續兩年打破東北地區“千畝片”玉米高産種植紀錄。

  在科技賦能下,數字化産生了真實效益,僅2023年,開魯縣玉米增産6億斤,總産量提升到38億斤,農民增收6.8億元;紅幹椒畝均增産100斤,每畝純收益3000元;雞心果産量6000萬斤,産值增加1.04億元。

  另外,借助網絡&&讓開魯地標品牌走出區內外。開魯縣通過數字&&把“西遼河畔·天工開魯”區域公共品牌對外推廣,將五大産業的各類産品銷售到京東等國內各大頭部電商&&,讓開魯地標好物走上了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數字+”精準破解基層治理痛點

  在開魯縣新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工作墻上,用不同顏色標注的社區網格分佈示意圖和網格組織體系架構圖一目了然,可悉知每個網格員的工作範圍。

  已過上午下班時間,網格員胡曉瑩還在忙着向“數字開魯”&&上傳入戶調查信息。

  身為基層網格員,讓胡曉瑩欣慰的是,上報問題能件件落實不僅是網格員的成就感,更是對社區群眾的一個交代。

  在開魯縣,活躍着1852個基層網格員,他們身兼多重角色:社區信息的採集員、社情民意的聯絡員、重點人群的協管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安全隱患的排查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民生事項的代辦員。

  目前,網格員已覆蓋全縣245個行政村(分場),他們打通了縣鎮村三級農業科普、農技應用、基層訴求的“數字高速”。

  “宅基地事項諮詢、涉農補貼申請與發放、養老保險辦理、危房改造、低保申領……”這一件件具象化的群眾訴求通過一線網格員入戶走訪收集上來後,經&&上報、受理反饋等各級流轉。由縣委督查室專班進行在線“監看”與督辦,確保每一項事務都能得到及時回應,實現鄉村治理“閉環管理”。目前,在線訴求處置率達99.4%。

  對於鄉村治理中的重難事件和群眾主動上訪事件,納入信訪代辦流程,實現信訪事項全流程網上代辦。

  開魯縣飛機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桂芬依然記得兩年前發生在村裏的“香瓜種子事件”。她説,2022年春天,幾戶村民將從同一家種子公司買來的香瓜苗栽進大棚,誰知到了瓜熟蒂落時,發現這些香瓜出現了開裂。經反復琢磨,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原來是瓜苗質量問題。

  在劉桂芬的牽頭下,村民們找到種苗公司索賠,卻沒有了下文。於是劉桂芬就向鎮領導反映了該情況,並將這一問題上報到“數字開魯”&&,沒想到很快有了處理結果,種苗公司以每株3元錢補償給了種植戶。

  “總以為挽回一點成本就行,誰知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公司給予全部種苗補償。”開魯鎮飛機場村大棚種植大戶單忠富至今感慨萬分,她説,真沒想到一個網絡&&能發揮那麼大的作用。

  要持續打造中國農業強縣,就意味着開魯縣黨員幹部必須有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和開拓性的工作思維。開魯的創新型黨建引領模式是建設開魯縣黨群服務中心信息化&&和“三四五十”工作機制,形成了“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百姓有需求、政府有回應”的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新格局。

  黨員幹部要守好“雲&&”,用好“雲陣地”。開魯縣的“網格化”鄉村治理加上了數字化,把原有“網格”真正上了互聯網,縱向貫通縣、鎮、村及網格四個治理層級,橫向與67個縣級職能部門緊密相連。推動“一網通辦”向基層延伸落地。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以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將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應用到基層治理中,健全數字治理體系,打造數字化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讓技術賦能基層黨組織組織能力提升。

  開魯縣搭乘數字化“快車”,將數字技術滲透到鄉村基層治理。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智慧管理”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數字開魯”,讓大數據成為“新農具”

  基層鄉村治理千頭萬緒,“數字開魯”所起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利用“數字開魯”大數據&&,開魯縣建立全面翔實的基層數據庫,有效解決了基層重復填報問題,為基層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應用支持。這些數據包括耕地、人口、房屋、治理、産業等30余種內容,為全縣産業發展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數字,還能變為實實在在的財富。今年1月,財政部發文明確:數據資源將被視為資産納入財務報表。這不僅讓數字産權單位的資産總額增加,且數據資産不會産生磨損、消耗,屬於優質資産。

  如果説之前這些數據只能安靜地“躺”在“數字開魯”的電腦中。那麼眼下,開魯縣正在挖掘數據新質生産力和數字經濟變現的可行路徑,探索如何把大數據變為“新的生産資料”,變成可增值的“數字資産”。

  記者得知,“數字開魯”&&現已開發了“益農服務”“農村産權交易”等應用,設有拓展農資團購、柴油團購、特色種養保險、社會化服務、農村産權交易等應用場景,為的是讓“數字開魯”項目擁有持續造血能力。

  “數據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今後還要拓展更多的數據資源,形成更大的資産,創造更大的升值空間。”開魯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劉垚告訴記者,通過兩年來的實踐、豐富和迭代,開魯縣的“數字+”已經拓展到現代農業、數字鄉村、基層治理、標準體系等多個維度。廣大農民習慣了每週收看專家量身定制的科技直播,網格員們也樂於通過手機填報群眾訴求,讓問題得以及時回應處理。“數字開魯”正在成為農牧民致富、産業振興的“新農具”,成為百姓有訴求、政府有回應的“智慧大腦”。

  他&&,今後,開魯縣將繼續深耕數據要素,發揮數據在基層群眾生活、農業産業化發展中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數字+産業發展、數字+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讓“數字開魯”的春風吹遍鄉村田野,讓新農人的笑容更加燦爛。(記者魏全民 見習記者邵玉琴)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