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豐鎮月餅裏的中國故事-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7 08:59: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一塊豐鎮月餅裏的中國故事

字體:

  中秋節期間,有着近300年歷史的豐鎮月餅的誕生地豐鎮市,節日的氣氛格外濃厚。

  中秋前夕,記者來到豐鎮市月餅一條街,只見不足500米長的街面人車擠得水泄不通,30多家月餅店舖門前停着的貨運車正在裝車,郵政等快遞公司正在打包。再看月餅店舖內,各種口味、各種包裝的月餅琳瑯滿目,選購月餅的顧客人頭攢動。

  慶豐收 感受家鄉的美好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團圓節”,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等民俗。

  豐鎮月餅起源於清乾隆十五年,誕生於走西口時期的塞外古鎮——豐鎮,融入了漢、蒙、滿等多民族飲食文化特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隨着一代代月餅工匠的努力,唯一沒有餡的豐鎮月餅聲名鵲起。

  豐鎮月餅協會副會長孫彥自豪地説:“豐鎮月餅的獨特,離不開豐鎮的水和遵循多年古樸的製作方法,富含豐富礦物質的豐鎮地下水與小麥粉、胡麻油、食糖、蜂蜜等綠色食材的合理搭配,經過混合烤制,插孔排氣,便成了這獨一無二、難以複製的豐鎮月餅。豐鎮月餅剛出爐時,餅內層次分明、面鋒如刀、入口松化,口味好、攜帶方便、不易變質,受到當地各族群眾及周邊廣大地區人們的喜愛。”

  2015年,豐鎮月餅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把豐鎮月餅産業做得更強更大,豐鎮市規劃建設了豐鎮食品産業園,成立了豐鎮市月餅行業協會,並建起國內唯一的月餅博物館。“海鵬”“康美”“恩寶”等16家會員單位共同擁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傳統的月餅製作技藝也被收錄在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豐鎮月餅技藝傳承人、“恩寶”月餅公司的負責人李恩寶説起豐鎮月餅感慨萬分。今年66歲的李恩寶從小跟着父親學習豐鎮月餅製作技藝,他説:“新中國成立前我父親在一家店舖裏當學徒,在此期間學到了做月餅的技藝,新中國成立後他開始給別人加工月餅。後來我在自己家院子裏開始給人們加工、銷售月餅,月餅生産、銷售成了我的職業。”

  對於豐鎮人來説豐鎮月餅有着獨特的情感,李恩寶也不例外。他説:“月餅除了祭月,過去還有慶豐收的意義。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上月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每當中秋佳節來臨,人們做月餅既給自家人吃,也給親戚朋友送,以此來慶祝豐收。”

  賀團圓 品嘗家鄉的味道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闔家團圓的精神指向成為現今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隨着中秋節的臨近,回家前的準備成了眾多游子忙碌的“主業”。

  豐鎮籍、天津企業家董軼望前幾年把企業遷到了家鄉豐鎮市,豐鎮月餅便成了他企業&&客戶的“名片”,他説:“每年我都要訂購近千盒豐鎮月餅送客戶,而且不管有多忙,每當中秋節,我們弟兄們都要回家鄉和老人過個節!”

  記者在豐鎮市月餅美食一條街遇到了來自山東的張傳旺。他説:“我在豐鎮市工作,聽説這裡的月餅挺好吃,準備帶點回去過中秋節。”

  古老的祭月、賞月活動依舊在豐鎮市流傳着。豐鎮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薛韜説:“月餅最早是祭拜月神用的餅,後轉化成了寓意團圓的‘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從月圓轉到滿月,也象徵着在秋收時節一家人喜悅團聚享受豐收。”

  由是,專門用於祭月、賞月的月餅經久不衰,當地人稱這種月餅為“月光”。“月光”多是滿月形狀,直徑30厘米左右,以“五仁餡”為主,正面一般用芝麻、花生仁或瓜子等拼成玉兔或月桂樹的形狀,背面用同食材拼成一個月或圓的字樣,象徵團圓。

  薛韜説:“按照我們這裡的習俗,中秋節晚上,要在家裏祭拜月亮。一般是把水果洗乾淨後,雕刻成不同的形狀,傳統的多是雕刻成花籃、月牙或滿月的形狀,現在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徵,如把西瓜雕刻成烏龜,象徵歸來,或是把石榴剝皮後露出石榴籽,象徵着團結等等。之後還要擺放月光、放紅燭,點燃後常亮。在賞月時,點燃畫有月亮、玉兔、月桂樹的黃紙,以此祈福團圓和豐收!”

  團圓、豐收,中國人亙古不變的願望!

  隨着時代的發展,豐鎮月餅傳承和發展也與時俱進。豐鎮月餅行業協會會長魏中説:“我們産品從原來的一種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種類,成功打破了季節性生産‘瓶頸’。”據了解,豐鎮市食品産業園建立改變了月餅行業的生産模式,由傳統小作坊改變為機械化工廠,生産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年産銷過百萬的企業有30余家。截至今年8月底,月餅銷售額已達2.1億元,直接間接帶動3萬多人就業。(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