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鄰里節活動豐富居民生活
社區開展政策宣傳活動
網格員為老人修剪指甲
社區網格員入戶幫辦代辦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呼和浩特市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件大事,堅持黨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市情,從問題入手,下鐵決心、拿硬舉措,構建起“制度、組織、保障、運行、服務、隊伍”六大體系,推動各層各級同頻共振,各個方面共同發力,用繡花功夫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精準化程度,繪就了具有時代特點和首府特色的基層治理美好畫卷。
1 完善制度 布局黨建引領一盤棋
呼和浩特市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成區人口密度達到1.06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每個街道覆蓋約6.44萬人,每個社區覆蓋約7120人,體量規模較大,具有城市人口密度大、外來流動人口多、老舊城區佔比大、各類矛盾問題多等特點,面臨着機構設置扁平化程度不夠、社區負擔較重、基層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等基層治理難題。
針對基層治理難題,呼和浩特市重拳出擊,抓重點、攻難點、治弱點,打出政策制度“組合拳”。“2023年3月28日,呼和浩特市召開全面推進首府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會,圍繞採取‘1+N’模式對基層社會治理進行頂層設計。”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陳利音介紹。
“1”即制定&&《關於全面提升首府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實施意見》,“N”即制定&&《關於加快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行動方案》《社區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社區減負增效賦能行動方案》等相關配套文件。《實施意見》是頂層設計,兩個《方案》是實現路徑,兩個《辦法》是重要支撐,一起搭建起基層治理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着力推動實現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六個轉變”,為首府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升“治理能級”。
實施“1+N”制度體系以來,各地區黨建引領力顯著提升。全市35個街道成立了“大工委”、正在運行的433個社區成立了“大黨委”,吸納3542家駐地機關企事業單位作為成員單位,通過聯席會議、定期輪值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雙向服務。培育黨建示範社區21個、北疆示範社區23個,79個市場監管所設立“小個專”黨建指導站。深化物業黨建聯建,推進“紅色物業”數質同抓、無物業小區清零“三項行動”及“紅色業委會”擴面提質。全市實施運營管理的574家物業企業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3655個住宅小區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
2 加強組織 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自從裝上路燈,走夜路也不怕了,路燈明亮,特別有安全感。”清水河縣五良太鄉白旗窯村村民説。
白旗窯村村委會廣泛聽取村民意見決定補充道路照明設施,利用企業幫扶資金和駐村工作經費,安裝44盞路燈,輻射1.5公里村內道路,把需求清單真正轉化為成果清單,讓村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小事連着民心,大事連着民生。只有了解群眾的‘微需求’和‘微心願’,才能清楚要為群眾幹什麼,要怎麼樣去幹。”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劉建清介紹,“呼和浩特市把各個職能部門聚合在街道。結合新修訂的《呼和浩特市街道辦事處工作條例》(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加強街道黨工委對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統一領導,依法賦予街道辦事處統籌協調權、指揮調度權、行政處罰權,將行政執法權力事項由99項調整為56項,撤銷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將人員編制248名同步下沉至市轄區,充實加強基層一線執法工作力量。統籌整合城管、市場監督等執法力量,形成‘一支隊伍管執法’,推廣‘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做法。”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把各類服務功能聚合在網格。通過整合,將原來設置的綜治、司法、黨建等服務力量下沉,統一規範為基層網格。依託“吹哨報到”機制,持續深化拓展區域黨建聯建,推動各類組織全面參與、全程嵌入網格治理。積極吸納轄區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型就業群體加入網格員隊伍,實行“雙向服務”模式,並通過發掘小區能人、發揮志願者力量、動員老黨員參與等方式提升網格隊伍能力。推深做實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推動互聯網、快遞和出租車等10個行業黨委實體運行,全市1478處黨群服務中心、168個“紅蜂驛站”、45個流動黨員黨支部服務站為1.58萬名快遞小哥、外賣員提供暖心服務。有2386名新就業群體擔任兼職網格員、參與到社區志願服務,讓管理變量成為治理增量。
3 夯實保障 擰緊為民服務一股繩
“自去年全市基層治理大會召開後,通過人才引進每個社區配備了一名高學歷的年輕幹部,專門做基層治理工作,為社區工作注入了新鮮活力,我們的工作熱情更足了。”玉泉區興隆巷清泉街社區黨委書記武荷香激動地説。
基層加快發展,保障是關鍵。如何多措並舉為基層引才留才用才?如何保障基層人才幹事有舞&、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如何推動資源、資金、政策向基層傾斜?呼和浩特市用行動給出自己的答案。
從2020年開始,呼和浩特市連續4年每年招考1000名大學生社區工作者,結合選任、公開招考、依規轉入等方式不斷優化社區工作者配備,根據人員流動情況及時調整補充,確保隊伍規模合理穩定。2023年又下沉325個市級事業編制,用於城市基層治理領域專項引才工作,將重點院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充實到基層一線。加強網格化管理,按照“一格一人”原則選優配強專職網格員4693名。
在推動人往基層走的同時,呼和浩特市持續推動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市級層面和各地區、部門在制定政策舉措時,注重體現向基層傾斜的政策導向。在推進全市教育、醫療高質量發展工作中,鮮明提出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造項目,持續構建市、縣、鄉、村四級醫防體系等措施,紮實推動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各領域資源落實到基層。
4 優化流程 答好問題導向一張卷
在和林格爾縣&基營村黨群服務中心,一份村級組織工作事務“紅綠黃”清單張貼在顯眼處,用交通指示燈比擬村級組織工作職責。“綠燈”清單上詳細列明管理、服務、監督等51項依法履行職責事項,“黃燈”清單上明確了經濟、社會、生態等20項依法協助工作事項,“紅燈”清單上,20項不應由村級組織出具的證明事項一一列清辦事途徑。“對於村級組織,採用這種方式能直觀地了解哪些事項應該履好職、盡全責,哪些證明是不需要村級再出具的,群眾來了也一目了然,知道該如何辦理,讓我們能集中精力做好帶領發展、為民服務的工作。”&基營村黨支部書記盧金柱介紹。
“在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上,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持續推進基層治理工作。”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科科長龐鳳介紹,呼和浩特市&&《2024年整治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方案》和《集中整治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任務書》,梳理61項任務。從2023年開始,呼和浩特市連續兩次梳理村(社區)職責事項清單,實現動態調整,社區事務由140項減少到79項,再次減少到58項,精簡了58.6%;村級事務由72項減少到63項,精簡了12.5%。指導各村(社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社區一策”確定事項清單並公布。制定《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識標牌指導規範》和指導目錄,全面清理規範機制標識牌子,截至目前共清理8843塊標識標牌,清理上墻制度3627面。
“街道方面,呼和浩特市擬將街道由過去的31個增至44個。目前,新城區、回民區優化調整方案已獲批復,全市街道辦事處增加到35個。社區方面,將原來的356個社區調整至450個,現實際運行433個,新增的社區場地已全部落實。網格方面,將原有6608個網格重新劃分為5880個,已全部進行編碼,‘一格一員’配備專職網格員。”龐鳳介紹。
5 精準高效 致力群眾滿意一站式
土左旗北什軸鄉大圪賁村作為“數字北什軸”建設的試點,打造了裝有22個高清攝像頭的“平安鄉村建設”監控&&,實現了村內主要道路監控全覆蓋。“這個監控不僅可以監督村子裏的不文明行為,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監測村裏面的日常情況,一旦發現問題,我們就可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去處理。”大圪賁村黨支部書記雲利平説。
數字賦能,提升了服務的效率,更提高了服務的溫度。呼和浩特市以智慧賦能基層治理,新建成的基層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全面匯集全市地圖、人口、房屋、網格及其他相關數據,可實現市、旗縣區、街道、社區、網格人口地理信息一屏統覽。依託12345熱線,呼和浩特市深度整合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全面優化接訴即辦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暢通群眾反映訴求通道,實現“一個號碼對外、一個&&受理、一套隊伍服務”的一站式全程服務,精準高效解決群眾訴求。
推出“一個站點管辦結”,全市建成80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1395個社區(村)便民服務站,組建代辦員隊伍4000餘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程網辦”佔比分別達到89.38%和65.13%,基層群眾辦事更加方便;“一個驛站管服務”,成立社區流動人口服務站(紅石榴驛站)459個,着力為各族群眾在住房租賃、子女入學、法律援助等方面做好服務;“一個中心管化解”,依託全市1387家實體化矛盾糾紛化解聯合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各類調解,同步推動各類調解力量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努力把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
此外,呼和浩特市推行信訪代辦法治化。依託各旗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立“四首”信訪代辦員隊伍,把開展信訪代辦工作與預防法治化、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促進基層治理信訪代辦一手抓、見實效。今年以來,累計排查矛盾問題2396件,代辦事項2024件、化解1893件。
6 隊伍建設 凝聚共治共享一條心
在基層治理中,社區工作者既是黨的政策的“小喇叭”、群眾心聲的“傳聲筒”,也是家長裏短的“貼心人”、居民小區的“總管家”和社區群眾的“服務員”。每天接打的幾十通電話和上萬步的行走數據背後承載的是社區工作者為扮演好多重角色所做的努力。只有這支隊伍信念堅定、幹勁十足,才能深入街頭巷尾,感知群眾冷暖,更好地團結凝聚人心。
“隨着越來越多政策的&&,不僅工資漲了,繳納了五險一金,還為我們暢通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專項招考的渠道。”談及工作上的變化,賽罕區烏蘭察布東路街道高院社區黨委書記王曉娟十分高興,今年她已通過2024年公務員考試,定向考錄到回民區攸攸板鎮。
為育強社區頭雁,呼和浩特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明確選拔任用、教育培訓、考核管理、激勵退出等具體要求。為保持社區工作者隊伍活力,&&《呼和浩特市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辦法(試行)》《關於建立全市社區工作者職業化薪酬體系實施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為培育扶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規範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暢通社區工作者晉陞通道,實現“有奔頭”。目前市招、區招社區工作者中有120人擔任正職,480人擔任社區副職,659人擔任“兩委成員”,佔比48.5%,已經成為社區的中流砥柱。面向村(社區)書記定向考錄公務員27名、事業單位人員15名,提任到副科級領導崗的社區書記22名,着力解決體制、身份、待遇、出路等關鍵問題。
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職業資格水平證書》職業資格考試,享受職業津貼。目前已有2052名社區工作者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佔比38.7%。注重專業能力提升,通過示範培訓、擂&比武、交流座談、分享研討等方式提升社區工作者服務能力和水平。今年已組織市級示範培訓2期,旗縣區培訓9期,培訓社區工作者2785人次,社區工作者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顯著提升。(記者 孫岳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