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共築“新長城” 同心掬得“滿庭芳”——內蒙古達拉特旗人民齊心協力治理庫布其沙漠紀實-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06 16:31:07
來源:新華網

萬眾共築“新長城” 同心掬得“滿庭芳”——內蒙古達拉特旗人民齊心協力治理庫布其沙漠紀實

字體:

  陰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之北,橫臥着一條長約400公里、寬5-65公里的“黃龍”。庫布其,中國第七大沙漠,將滔滔黃河撞出一個大大的“幾”字彎。在大漠中心地帶的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庫布其沙漠東西長150公里,南北寬15-20公里,面積約435萬畝,強盜般搶佔了達拉特旗三成的地盤。

  “沙上房頂住不成,十年種地九年空,地不打糧畜無草,冷風刮得骨頭疼,家家戶戶往外逃,黃沙漫漫無影蹤。刮得沙山沒了頂,刮得碌碡耍流星。”這首流傳於達拉特旗的民歌成為了庫布其黃沙肆虐的明證。

  幾十年來,達拉特旗人一代接着一代幹,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2024年4月11日,植樹工人在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裏鑽孔,以種植沙柳苗。新華社記者 梁婉珊 攝

  戰天鬥地縛“黃龍”

  新中國成立以來,達拉特旗人以空前的治沙熱情,攜手兄弟旗縣,淬煉出艱苦奮鬥、鍥而不捨、改革創新的“庫布其精神”。它猶如一座豐碑,高高地矗立在荒漠大地之上。

  庫布其沙漠中的小村莊,沙丘重重包圍,房前屋後積沙成堆,羊順着沙堆上了房;沙漠腹地的牧民去趟鎮上,只能靠步行和騎駱駝,要走兩三天。無邊大漠裏,一個個村莊、一個個牧民點,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滾滾黃沙日夜蠶食着農田草場,一步步掩埋庭院村莊,侵害家園。一些人無奈背井離鄉,有的村莊人口出走大半。

  保衛田園,保衛村莊,保衛母親河,一場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治沙戰鬥,在庫布其沙漠打響!

  1950年,綏遠省政府為了防風治沙,在今樹林召鎮地區建起了一處苗圃。1958年,響應上級“社社隊隊辦林場,旗鄉村社育苗”的號召,達拉特旗辦起一大批社隊林場。到1980年達拉特旗建成集體林場22處,每個鄉1處,村辦林場158處,社辦苗圃22處。1980年後,林業生産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集體林場、站,實行承包拍賣,“五荒到戶、誰造誰有”的政策實施使達拉特旗出現了一大批林業重點戶、專業戶,育苗基地、小林場、小草場遍地開花。

  創建於1958年的達拉特旗白土梁林場,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20.94萬畝的土地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由植被覆蓋率不到10%的荒漠,變成了森林覆蓋率達76%的密林。如今,茂密的林木與平整的農田間隔交錯,特色生態産業蓬勃發展,1萬多畝沙棘、桑樹、棗樹等果木連年碩果,1萬多畝麻黃、艾草、蒼術等藥材和苜蓿、燕麥等飼草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979年,國家立足生態安全、民族團結、國防安全的戰略需要,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庫布其沙漠因生態惡化、環境惡劣被納入了治理範圍。為有效治理庫布其沙漠,在達拉特旗成立了鄂爾多斯造林總場,在40年戰天鬥地的時光中,鄂爾多斯造林總場造林面積累計達到9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在庫布其沙漠中段建成一條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綠色防風固沙體系。

  登上銀肯塔拉景區世界最高的銀肯敖包,向南眺望,便是鄂爾多斯造林總場展旦召分場銀肯沙作業區。這裡曾經是庫布其沙害最嚴重的地區。地處高原風口的銀肯沙,是達拉特旗庫布其十大名沙之一,沙高壑深,沙丘起伏,只要沙哨鳴響,便風卷沙揚,昏天黑地。

  2024年7月31日,游客在達拉特旗銀肯塔拉景區騎駱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從1984年開始,作為治理庫布其沙漠主力軍和先鋒隊的林業人,搭工棚,住沙窩,吃冷饃、喝涼水,打響了向28萬畝銀肯沙進軍的攻堅戰。春迎黃沙,夏頂烈日,冬踩寒雪,從人工造林到封沙育林、飛播造林、工程固沙,青絲變白髮,黃沙成綠蔭。40年間,展旦召分場累計完成營造林任務14.1萬畝,工程固沙5.5萬畝,作業區70%以上的沙區得到治理,森林覆蓋度由不足3%提高到48%,動植物種類由原來的20余種增加到了160余種。治理區糧食畝産量較建場初期增長9.5倍,達到了570公斤;當地農牧民的人均年收入較建場初期增長了139倍,達到16618元。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地遏制了庫布其沙漠北侵、南移、東擴,保護了達拉特沿黃國家糧食生産基地的安全。“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伊盟科技成果二等獎”“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全盟沙柳種植先進集體”“科技事業檔案管理二級單位”“實績突出單位”和“先進生産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實至名歸。

  1980年10月,達拉特旗第一個蘇木(鄉)——展旦召蘇木揭牌。蘇木黨政主要領導杜佔林、白色登大膽提出要在黑賴溝至西柳溝20公里的沙線上,構築一座“綠色長城”。韶華不負,經過3年不懈努力,一道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2公里的綠色長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庫布其大漠,稠密高大的樹木以及樹蔭下的沙蒿、沙蓬、燈香、沙棒、蘆葦,牢牢鎖住沙漠之邊。就此,“鎖邊林”治理模式在展旦召蘇木誕生,成為中國沙漠治理的典型樣板。

  這是位於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2020年9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韶華不負建豐功

  達拉特旗西南部的中和西鎮牧業村,是蒙古族最為集中的一個村。數十年來,該村農牧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在溝壑縱橫的沙梁地種植檸條28萬畝,大力發展種養業,使沙漠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新農村建設和農牧民收入穩步攀升,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鎮村治理沙漠風風火火,大型企業和個人也不甘人後。恩格貝生態示範區的帶頭人王明海,1989年帶着幾十號人來到恩格貝,用20多年的實踐,硬是把人跡罕至的茫茫沙海,打造成一片天藍、湖碧的沙漠綠洲。生態示範區總面積30萬畝,植被覆蓋率達到70%以上,被評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示範基地,也是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全國農業旅游示範點和鄂爾多斯國家地質公園恩格貝園區。

  李布和創建的明禾集團,用了20年時間,在黃沙漫漫的銀肯塔拉種樹4.7萬畝,有效控制風沙10萬畝,深入挖掘草原民族文化,因地制宜發展林沙産業和民族旅游業,打造出了一流的中小學生科普技能教育基地,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荒漠化治理的典範。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創始人趙永亮在一個叫“風乾圪梁”的庫布其沙漠段,經過二十多年的植樹造林,築起了一座草木蔥蘢,綠色掩映,高樓林立的綠色沙漠新城——風水梁鎮。

  在風雲際會,庫布其沙漠變綠洲的壯闊波瀾中,金琦、徐治民、孫五十四、白根海、白永勝、高林樹、林發旺等一大批治沙功勳人物挺身而出,衝鋒陷陣,用他們的青春韶華,在大漠中樹立起一座座綠色的豐碑。

  2000年以來,達拉特旗抓住國家實施林業生態重點工程的重大契機,組織帶領全旗廣大幹部群眾堅持不懈造林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按照政府主導,國家工程帶動,全社會參與的原則,全面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冀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地方林業工程建設,引導社會各界參與防沙治沙,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多元化投入的防沙治沙格局,走出一條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産業化運作、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的庫布其治沙新路。

  2023年8月11日,工人在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中栽設沙障。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風”“光”無限起崢嶸

  2023年,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號角吹響。達拉特旗聞令而動,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提出了“消滅東段、南部圍堵、西部封禁、北緣鎖邊、中部切割”分區治理的科學思路,採取“先近後遠,前控後堵,四麵包圍,中間開花”的模式,打造“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新景觀,使庫布其沙漠治理進入了新階段。

  2024年是全面推動“三北”工程落地建設的攻堅期,達拉特旗全年計劃實施重點防沙治沙生態項目4項,總投資0.68億元,完成防沙治沙等生態任務9.8萬畝。

  達拉特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漫漫大漠蘊藏着豐富的新能源,可開發新能源項目的土地佔全旗的國土面積的48%。穿越綠色掩映瀚海蕩漾的庫布其沙漠,一腳踏進地處恩格貝黑賴溝以東,展旦召西柳溝之西,就是兩條大漠之河相擁的藍色籠罩的多能之城。

  2017年春天,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的大纛豎起,經過近7年的建設,現已初具規模,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凸顯。

  從茵茵綠毯似的柴登草原向南,穿過“鎖邊林”,連片的光伏板出現在金色的沙漠上,865萬塊藍色光伏板在庫布其沙漠綿延起伏,如陣陣波濤,在漫漫沙海中涌動成7500萬平方米的“光伏海洋”。板上發電、板下綠化、板間種樹,達拉特旗國家第三批光伏領跑基地項目已建成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累計實施“林光互補”生態修復工程3.6萬畝,有效治理沙漠面積6萬畝,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粉塵45萬噸,每年發電時數達1987小時,發電量近20億度,成為中國唯一的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範基地。

  3月3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拍攝的光伏發電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成功實施後,一場史詩級的庫布其綠能革命接踵而至。

  達拉特旗按照“光伏+治沙”協同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設,高質量建設企業防沙治沙示範基地,已建成國家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三峽蒙能大基地、國電電力風能等37個項目。截至目前,達拉特旗已建成的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模達到303.5213萬千瓦,完成治沙9.8萬畝。

  其中,庫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一期光伏年提供清潔電能20億千瓦時項目,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項目開工建設僅一年時間就建成了集綠色發電、沙漠治理、生態修復、沙漠農業、休閒旅游“五位一體”的立體綠色生態系統和防風固沙的立體生態屏障,項目建設跑出了“達拉特加速度”。新近開始建設的中國三峽1200萬千瓦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全球最大規模的800萬千瓦“沙戈荒”風光基地等重大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與此同時,為全面打贏荒漠化綜合防治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圍繞建設國家重要新能源基地和自治區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部署,鄂爾多斯市正在規劃建設庫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長城”工程。“光伏長城”可容納1億千瓦裝機規模,實現光伏治沙300萬畝,生態治沙900萬畝,將具備每年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40億千瓦時的條件。

  一片片光伏板,構成了藍色的海洋。出海口就是達拉特旗名震遐邇的柴登草原。其核心區域柴登嘎查,位於庫布其沙漠北端,西柳溝西岸,隸屬於達拉特旗昭君鎮,是達拉特旗蒙古族聚居地之一。在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在柴登嘎查的荒漠土地上規劃、實施過程中,當地親如弟兄的蒙漢群眾,在柴登嘎查黨支部書記、鄂爾多斯市勞動模範奇鬥林的帶領下,恪盡職守、身體力行地支持項目的順利進行。目前,柴登嘎查境內已布局庫布其“光伏長城”工程裝機合計2.53GW,光伏治沙面積8.6萬畝。2023年,柴登嘎查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220.36萬元,純收入101.34萬元。

  站在12層50米高的觀景&上俯瞰,一排排像魚鱗一樣的光伏板列陣於庫布其沙漠中段,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耀眼。一匹由19.6萬塊光伏板拼成的“駿馬”闖入眼簾。這張“駿馬”圖,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駿馬”電站。

  這是2022年4月21日在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拍攝的“駿馬電站”(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光伏板下,牛羊繁殖、牧草葳蕤、綠意盎然。在“駿馬”電站東南部,一處波光瀲艷的湖泊驀然顯現。這座沙漠之湖,是將20公里外的高頭窯煤礦經過凈化處理後的礦區疏幹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庫布其大漠中形成的。

  湖水輸送到大漠中星羅棋佈的光伏板下,灌溉着牧草、藥材、紅棗等經濟作物,創造了沙漠中的又一經濟神話。達拉特旗蒙禾農牧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光伏板下種植四翅檳黎和肉蓯蓉、金銀花等經濟作物,每畝收益能達到800元。雇傭的五六十名工人都是當地農牧民,月工資達到5000元以上。

  走進光伏基地深處,便是中畜科技有限公司肉牛標準化養殖基地。這個肉牛繁育場一期規劃總投資1.7億元,項目建成後可同時存欄肉牛7000頭。板上發電,板下大量閒散土地通過牛糞的改良,種草養牛,形成了有機循環。

  2021年,中畜科技有限公司與達拉特旗政府聯合推出金牛富農項目,為農牧民提供每戶30萬元貸款,為農牧民代購、代養肉牛的“托牛所”。“托牛所”通過“公司+合作社+農牧戶”模式,構建農企利益鏈結機制,增加了80個就業崗位。

  65歲的昭君鎮柴登嘎查農民李治峰,去年投資100萬元在“托牛所”養牛,又在“托牛所”打工,年收益能達到20萬元,打工還能收入五六萬元,讓他好不樂呵。有了光伏基地和養殖基地,像李治峰這樣生活在周邊的農牧民享受到了利益聯結的紅利。

  達拉特旗在庫布其大漠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既推動了生態産業化,沙漠資源化,又帶動沙漠增綠、經濟發展,讓庫布其人認識到生態的價值,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萬眾共築“新長城”,同心掬得“滿庭芳”。如今,用“風景如畫”形容庫布其廣袤的大漠莽野並不為過,而揮毫潑墨庫布其山水綠蔭的“畫家”便是勤勞質樸、勇於奉獻的達拉特旗各族人民。(薛海林 王忠厚)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