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京蒙協作的東風,興安盟土特産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逐漸在首都北京嶄露頭角。從生態農産品展銷集採推介會到消費幫扶“五進”活動,再到興安盟農特産品在京開設直營店,興安盟土特産品牌形象日益鮮明,銷售渠道愈發廣闊。超過32.42億元的興安盟土特産“出塞入京”,源源不斷地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這幾天,阿爾山市五岔溝鎮天源冷水魚養殖基地的工人們正忙着打撈阿爾山土特産——冷水魚。
“這裡水質純凈、水溫恒定,冷水魚肉質鮮嫩、口感極佳,細鱗魚每斤能賣200元。”基地負責人董秀蓮説,目前基地年産冷水魚2500公斤,遠銷北京、瀋陽等地。
如今,冷水魚不僅“游”出了“熱經濟”,更成了阿爾山土特産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阿爾山的深山中,還盛産豐富的猴頭菇、木耳等珍稀菌類。
在阿爾山市白狼浩屾林産有限責任公司的育菌車間裏,數以萬計的菌棒整齊排列,散發出濃郁的菌香。該公司通過不斷擴大赤松茸等食用菌的種植規模,引進深加工生産線,將初級産品加工成醬料、湯料、凍乾等“菌家族”産品,延長了産業鏈。不僅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帶動周邊百姓增收致富。
興安盟土特産的蓬勃發展,得益於京蒙協作深入推進。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實施方案,其中《京蒙協作“農畜産品銷售倍增計劃”實施方案》為興安盟土特産的發展指明方向。興安盟按照“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發展思路,重點培育中藥材、卜留克、沙果等11個品種的土特産,這些土特産在産品研發、産能提升、産業增效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成為內蒙古“土特産”培育的典型案例。
眼下,突泉縣東風林場的文冠茶加工車間內,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突泉縣栽植了7.2萬畝文冠果,每畝約産200斤果實,創造約2000元的經濟收益。”突泉縣林草局造林股股長勾慧妍説。
興安盟將繼續深化京蒙協作,全力推進“農畜産品銷售倍增”計劃,推動興安盟土特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韓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