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5日電 題:內蒙古:經濟高增長背後的轉型之變
新華社記者王靖、安路蒙
近日,省區市經濟半年報出爐,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産總值達11683億元,同比增長6.2%。同時,內蒙古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已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經濟高增長反映出內蒙古努力破解資源依賴、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之變。
“在煤炭等主要能源産品價格走低、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上半年內蒙古仍能保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體現出全區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對傳統能源依賴度降低的發展趨勢。”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龔明珠説。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內蒙古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2.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和新材料産業發展亮眼,上半年,全區稀土化合物和多晶硅産量分別增長2.3倍和1.1倍。
沙漠深處,一塊塊光伏板匯聚成波光粼粼的“藍色海洋”;廣袤草原上,一台&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巍然林立……在內蒙古,很多人會被這樣的“風光”大場面所震撼。近年來,抓住“雙碳”戰略,借助充足的風光資源和廣闊的可開發土地,內蒙古發揮投資拉動作用,抓住多重政策機遇,構建新能源産業體系,産業關鍵詞正在從“羊煤土氣”轉變為“風光儲氫”。
龔明珠介紹,在新能源開發等投資熱基礎上,內蒙古産業結構轉型同步推進。內蒙古改變“挖煤賣煤”“發電賣電”老路,統籌新能源開發與裝備製造協同建設,全力發展新能源全産業鏈,努力把自然和地域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帶動地區持續發展。
走進鄂爾多斯市晶澳光伏全産業鏈低碳示範基地項目工地,這裡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廠房、辦公樓拔地而起。這個總投資280億元的項目,正在加速推進。“該項目計劃到2025年底建成投産,屆時將形成拉晶、硅片、電池、組件等光伏行業垂直一體化生産基地。”鄂爾多斯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黃伯韡説。
內蒙古能源局副局長陳錚介紹,截至目前,內蒙古形成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3050萬千瓦,氫能裝備産能450&套,儲能裝備産能200萬千瓦時,風光氫儲裝備製造全産業鏈基本形成,産值超過1.2萬億元,有望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在新能源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內蒙古還抓住了另一個風口産業——綠色算力産業。位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的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載滿智算服務器的一排排黑色機櫃嗡嗡作響,指示燈不時閃爍。該中心智能算力規模高達每秒670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填補了我國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交通、醫療等領域所需算力的缺口。
這是內蒙古發展綠色算力産業的一個縮影。2022年國家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內蒙古是全國八個算力樞紐節點之一。截至目前,作為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的內蒙古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服務器裝機能力已超過370萬台,算力總規模達到4.8萬P,其中智能算力4.1萬P,位居全國前列。未來,內蒙古將圍繞京津冀龐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場,提供有力可靠的綠色算力保障。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分析,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與産業布局,比如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算力、生物制藥等新興産業集群,有利於內蒙古發揮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加快提升産業層次,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多重優惠政策疊加,則為內蒙古經濟高增長提供了外部助力。內蒙古同時享有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北”工程攻堅戰等國家重大戰略及系列試點平台示範政策。2023年,《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面對重大政策利好,內蒙古大力實施政策落地工程,讓政策從“紙上”落到“地上”。
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曹永萍説,總體上看,上半年內蒙古經濟延續近年回升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正朝着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游的目標加快挺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