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1日電(李國棟 田禮軍)醫療、科技人才“組團式”幫扶是東西部協作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緊抓國家“組團式”幫扶契機,精準對接,聚焦短板弱項深化合作,大力提升幫扶綜合效果,不斷激活化德縣醫療、農牧産業發展的“智力引擎”。
醫療“組團式”幫扶,借智聚力保群眾健康
“組團式”幫扶化德縣人民醫院醫療團隊的李鵬、樸美蘭、李輝、曹勇、朱旭東五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各醫院的醫生從來到化德縣伊始,便決定把這裡當成第二故鄉。
為了把優質醫療資源延伸至基層,幫扶醫療隊深入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以緊密型醫共體&&為依託,以特點定特色,為地方多發病、常見病開展針對性技術帶教。制定“123幫扶計劃”,以“自我成長能力培養”為核心,抓住“臨床能力提升工程”和“專科品牌建設工程”兩項核心工作,推進“專科建設”“人才培養”“醫院管理”三項任務,打造一站式救治體系,改善基層就醫格局。
“患者不動專家動,足不出縣治大病”。幫扶醫療隊向下暢通“民心路”,向上架起“連心橋”。他們協調上級優勢資源,先後邀請北京協和醫院、北京西苑醫院、北京和平裏醫院專家為患者遠程聯合會診,“人在化德,問醫北京”的“雲醫療”服務沒有間斷。自2022年7月至今,累計開展遠程會診、組織多學科會診穩步上升,幾十次搶救急性心梗、肺栓塞、結核性腦膜炎、消化道大出血、多發傷休克等危重病人,數名經上級醫院治療無效的結核性腦膜炎和胰腺炎患者康復。
線上會診外,幫扶醫療隊撬動後方資源,多次邀請北京醫療專家團隊到化德縣醫院線下指導,通過技術帶教、查房會診、科研教學、業務培訓,結合臨床課題實例在急診科建立“‘1+1’急救課堂”繼教品牌,在呼吸科確立“疑難病沙龍”品牌。在化德縣中蒙醫院和各鄉鎮衞生院開展“健康化德·雲上課堂”,舉辦學術和培訓講座、培訓班,共培訓人員近千人次,建立臨床醫技科室科研網格體系,實現醫療質量和科研能力“雙提升”。
朱旭東説:“把技術留在當地,能讓幫扶工作有力度、有溫度,更紮實、更廣泛。”為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幫扶團隊通過手術帶教、教學查房、學術講座,將先進技術“帶土移植”,受援科室由弱變強,逐漸成為“尖刀”科室。先後開展急診胃鏡下止血手術、胰腺炎、病毒性腦膜炎中醫藥治療、急診心臟介入手術、支氣管鏡檢查術、超聲引導下疼痛微創治療等新技術14項,教學查房、手術、手術培訓、疑難病例會診人次穩步上升,梳理規範規章制度,診療患者逐漸增多。
目前,化德縣醫院是烏蘭察布市唯一能常規開展急診介入的醫院,消化科、呼吸科、疼痛康復科業務量均穩步增長。
下好科技引領産業發展的“先手棋”
站在自家連片種植大白菜的百畝地旁,看著即將豐收的大白菜,朝陽鎮民樂村種植大戶張寶感慨不已:“這既是土地的饋贈,更離不開科技專家的幫助。”
化德縣是大白菜種植大縣,今年5月下旬,朝陽鎮民樂村大白菜種植基地遭遇嚴重蟲害,種植大戶張寶的大白菜也未能倖免。看著一株株大白菜的葉片不斷被害蟲啃食,張寶撥通了中央定點幫扶專家團隊中國科學院尹玉河的電話,向其尋求幫助。
很快,尹玉河就帶着團隊趕來,進行蟲害鑒定後,篩選出對應的生防菌劑。3天后,蟲害得到控制。
這是科技人才技術幫扶化德縣的一個縮影。幾年時間裏,尹玉河協同國家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化德專家組成員,緊扣化德縣主導産業發展需求,發揮專業優勢,為當地農牧産業注入活力。
三年來,專家團隊先後試驗小麥、馬鈴薯、牧草示範品種58個,示範面積1400畝;建立種植、養殖基地6個,解決飼養管理、高丹草種植加工利用等10余項技術問題;探索生物有機肥料研發與應用、馬鈴薯、糖菜等專用複合肥研發;促進華宸現代生態農業科技項目進入微生物有機肥領域;建設集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選育、擴繁、銷售、品牌化運營為一體的馬鈴薯全産業鏈項目,吸納200人就業,人均年收入5.3萬元,與2500戶農戶簽訂穩定的回購訂單。
專家團隊通過下鄉幫扶、對接服務産業和經營主體,開展小麥、燕麥、牧草、肉羊等産業線上線下技術培訓、結對幫帶本土科技人員、指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讓先進技術在化德縣扎根,幫助地方特色産業脫穎而出。
尹玉河&&,化德縣地方特色産品不少,今後要在延長幫扶産業鏈上下功夫,針對肉羊、肉牛養殖業和馬鈴薯、大白菜等種植業,集中發揮智力、人才、技術、資源優勢,通過補齊當地加工短板,實現種養業精深加工及精細包裝,提升産品附加值,把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