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仁朝格圖買車了。
穿沙公路烏日線經過他家附近時,施工人員修了一條便道,直通他家門口。第二天,他就買車了。儘管只是砂石路,但“放牧、進城都方便多了”。
那仁朝格圖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烏蘭敖都嘎查的牧民。與他同一個嘎查、同樣住在科爾沁沙地裏的牧民還有幾十戶。
距離嘎查黨支部最遠的是文勝家,足足20公里。烏日線通車前,他外出全靠騎馬。
“原本從嘎查黨支部到旗政府所在地烏丹鎮,要走305國道—大海線—烏金線,共91公里。有了烏日線,距離縮短到68公里。”烏蘭敖都嘎查黨支部書記蘇和巴特爾説。
烏日線於今年3月初開工,5月初全線貫通,是翁牛特旗的第15條穿沙公路,全長25公里,覆蓋沙區面積近50萬畝,沿公路兩側綜合治理沙地3.3萬畝,解決了32戶牧民的出行難問題。同時,隨着治沙項目的實施,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200人,人均增收9000元。
穿沙公路不僅方便了牧民出行,在蘇和巴特爾眼中,這更是一條發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以前,因為沙區無路可走,治沙所用的稻草、苗木需要肩扛人背,成本高、效率低。有了穿沙公路,車輛可以把苗木拉到作業現場附近。
以前,買賣牲畜或其他農牧産品,客商不願深入沙區,牧民外出則成本太高。現在,穿沙公路串起了上百萬畝草原、牧場。
以前,牧民除了牧業再沒有其他收入。現在,可以在穿沙公路沿線參與治沙,在建成的穿沙公路兩側採摘檸條和楊柴的種子,平茬後的檸條也是一筆收入……
蘇和巴特爾説,目前,嘎查有116人通過以工代賑參與治沙,人均日薪200元左右。秋天,還能採種賣錢,按照去年的價格,每公斤檸條種子40多元,楊柴種子60多元。
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補充説,穿沙公路還解決了翁牛特旗發展文旅産業“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近年來,旗裏依靠穿沙公路網,打造了覆蓋全旗的300公里生態旅游大環線,2023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6億元。
烏華&&,建設穿沙公路,就是要把沙地切割治理,在治沙的同時帶動沿線牧民增收,助力旗裏經濟發展,實現“以路治沙,依路致富”。
翁牛特旗自2003年建設首條穿沙公路白新線以來,目前已開通穿沙公路16條、總里程480公里,形成了“六橫十縱”治沙路網,沿路治理沙地351萬畝。2025年,計劃再新建穿沙公路2條、61公里。
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採訪了解到,“以路治沙”的模式已廣泛應用於多個盟市。
京新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930多公里,途經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在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在風沙嚴重的路段設置了不同形式的沙障,沙障內種植了沙柳、檸條、梭梭等沙生植物,以治沙護路。這也是內蒙古自治區“以路治沙”的典型案例。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林草局局長劉曉榮告訴記者,1997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條穿沙公路建設在杭錦旗拉開帷幕,歷時近一年半,這條投資2300多萬元、全長115公里的錫(尼鎮)烏(拉山)穿沙公路三級砂石路面全線貫通。
在穿沙公路建設中,修路與治沙同步進行,在公路迎風面設置了寬300米的沙障,在背風面設置了寬150米的沙障,然後栽植檸條、沙柳、楊柴等防風固沙效果好且耐寒耐旱耐貧瘠的鄉土灌木樹種。先後發動7次萬人以上的“治沙大會戰”,全旗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和沿線農牧民駐紮在沙漠裏,以頑強的意志推進築路治沙進程。
如今,杭錦旗共建成“兩橫四縱”6條穿沙公路,總里程近930公里,公路兩側完成生態治理600萬畝。一些道路已經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連接陜西省等省份的重要公路幹線,其中,省道215線獨貴塔拉至錫尼段公路有效促進了呼包銀經濟圈及內蒙古自治區沿黃河、沿交通幹線經濟發展。
在阿拉善盟,穿沙公路也在不斷延伸,“以路治沙”成果逐漸顯現。盟林草局局長圖布新介紹,針對風沙嚴重的京新高速、國道331、國道213、省道315等重點公路、鐵路、鄉鎮公路,採用高立式沙障、阻沙堤、低立式沙障網格等進行治沙,沙障裏主要種植梭梭,破解風沙阻路的同時,實現“以路治沙”。
離開烏蘭敖都嘎查時,記者又走了其白線、圖哈線和烏白線。
其白線於今年5月底通車,砂石路兩側,金黃色的草方格鋪陳在一望無際的沙地裏,今年春天栽植的黃柳和檸條已經萌發新芽,嫩綠的葉片迎着風努力生長;圖哈線於2010年通車,現在已是水泥路面,兩側的檸條已經平茬,新長出來的嫩枝有1米左右;烏白線於2021年通車,全長91公路,是赤峰市境內最長的一條穿沙柏油路,2023年入選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那仁朝格相信,這些穿沙公路將來都會成為柏油路,都會成為最美農村路。(記者 吳兆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