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展會怎麼能少了我們內蒙古的好味道!走,帶大家去看一看!”來自包頭市的“內蒙古農推官”劉少龍笑容自信,在人頭攢動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及配料博覽會現場,如數家珍般地介紹着來自我區12盟市的優質農畜産品。
農推官即農畜産品推介官。2023年,首屆“內蒙古農推官”選拔大賽舉行,2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內蒙古農推官”從219位選手中脫穎而出。他們的職責就是通過互聯網,推介家鄉好物,提升內蒙古農畜産品的知名度,擴大品牌影響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貨還得會吆喝。在劉少龍看來,把手機變成“新農具”,將鏡頭對準田野,能讓土特産走出當地,被更多人知道。於是,劉少龍開始嘗試自媒體,為農畜産品“代言”。2023年,他累計拍攝助農和宣傳家鄉短視頻280多條,全網播放量超2000萬次;累計幫助農戶銷售農畜産品180多萬元。
“劉少龍是個有本事的後生。他辦的合作社把小西灘村的經濟帶動起來了,讓我們農民也跟着沾了光。”提起劉少龍,包頭市達茂旗烏克鎮小西灘村的村民李全林豎起大拇指。
劉少龍原本是一家建築企業高管。2019年,他的老家小西灘村整體搬遷。為了不讓從小長大的村子就此消失,他放棄城市的高薪工作,在小西灘村原址組建了包頭市達茂旗北方禾牧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劉少龍説,他始終忘不了小時候媽媽做的饅頭和燉羊肉的味道,所以下定決心成為“守村人”“新農人”,讓更多人嘗到家鄉紅皮小麥和草原羊的美味。
然而,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的劉少龍被現實狠狠“上了一課”當他拉着合作社的麵粉到超市、糧油店上門推銷,卻總是吃閉門羹。正在他一籌莫展時,達茂旗供銷社積極牽線搭橋,幫他打通了包頭市的銷售渠道。隨後,劉少龍開始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當時嘗試找主播帶貨、培養主播,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自己好不容易從打工人奮鬥成了小老闆,也不願意拋頭露面做自媒體。”劉少龍説,多虧了一個朋友幾番鼓勵,他才開始將鏡頭面對自己,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並介紹合作社的農畜産品。
“達茂旗的小紅皮小麥,雖然産量不高,但是皮紅肉實,製成的面製品口感筋道、麥香濃郁,一口就能嘗到小時候的味道。2016年,‘達茂小紅皮小麥’註冊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如今,劉少龍面對鏡頭能夠侃侃而談。在他的悉心經營下,合作社已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産品包括糧油、肉蛋、飼草料等7個大類、60多款。其中,“達茂小紅皮小麥特級粉”“大後山臻品莜面”“大後山臻品蕎面”等深受消費者喜愛。
“去年,政府出資把通往合作社的路修好了。政府的支持讓我的幹勁兒更足了!”劉少龍説,他將繼續發展合作社産業,帶動更多鄉親們增收致富。同時借助“內蒙古農推官”的身份,利用互聯網&&幫助更多的農牧民銷售農畜産品。
廣袤鄉土,大有可為。赤峰市敖漢旗的劉鳳玲也同劉少龍一樣,離開城市回到家鄉,化身“新農人”,帶着新技術、新理念,在農村開闢屬於自己的天地。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具有“農業師”職稱的劉鳳玲也跟着忙碌起來。每天早上5點,她都會準時起床,簡單洗漱後便到田間地頭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直到下午2點多才結束。“在地裏就忘記時間了,結束的時候才發現肚子餓得咕咕叫,腿也酸得抬不起來。很累但是也快樂!”劉鳳玲説,指導農戶科學種植,幫助他們減少生産成本、實現增産增收,對她來説是有價值的事。
返鄉創業的“農二代”劉鳳玲,扎根農村,一待已是近4年。“農民種地是一顆汗珠掉地都能摔八瓣兒,但是辛苦一年卻收入不高,我想讓他們能多賺點錢。”抱着這樣的念頭,劉鳳玲2000年回到家鄉,成立了內蒙古億壟粟家庭農場,流轉土地,機械化種植穀子、蕎麥等當地優勢作物。同時,跨行進入農資企業,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和農資供應。目前累計服務上萬農戶。“現在農戶不僅信賴我,還依賴我,遇到各類種植問題都會第一時間諮詢我。”劉鳳玲言語間帶着自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如今,越來越多有情懷、有激情、有知識的新農人選擇逐夢田野。他們發掘鄉村功能價值、探索鄉村産業發展新模式,踏踏實實地做著“興農事”,為田間地頭注入發展新活力。(實習記者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