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青逐綠,何止青綠——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大青山沿線生態向“新”發展-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4 04/01 10:10:41
來源:新城區融媒體中心

追青逐綠,何止青綠——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大青山沿線生態向“新”發展

字體:

  觀九曲黃河蜿蜒曲折,看巍巍青山傲然屹立。碧水藍天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向青而行、逐綠而進,不斷擦亮生態建設的實踐坐標。

  植綠護綠,為不負青山

  歷史上的大青山曾經是林茂草豐、河水長流的秀水青山,有高山千仞,嵐光翠靄。《歸綏識略》把大青山形容為“畫屏森列”。可隨着長期採礦和過度放牧,樹木蕭瑟,河水斷流,風大時,這裡就成了巨大的“揚塵器”。曾經的盛景滿目瘡痍,只剩下一片荒郊野嶺。

  為重現百年前的“畫屏森列”,讓生態破碎的疤痕痊癒,讓清翠漫山遍野。新城區錨定高標準建設“北部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觀帶”目標,高標準打造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

  據了解,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實施範圍為北至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南界、南至京藏高速路,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3.8公里,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區佔127平方公里,為總面積的85%。

  在這條新城區生態治理的線路上,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大青山生態綠帶建設的一個縮影。曾幾何時,敕勒川草原植被退化,黃沙漫漫,經過多年的修復後,這裡植被繁茂,動物頻現,生態逐步穩定。

  如今再次站到敕勒川草原上,花香草香撲面而來,顏色鮮明的秀美畫卷徐徐展開,觀光、休閒、馬術、會議慶典集於一身,成為市民休閒放鬆的心靈牧場。透過生態建設的畫筆,還原了好山好水的真實面貌,生態恢復後的敕勒川草原正在釋放綠色發展的新動力。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敕勒川草原全貌。

  今年春節期間,敕勒川草原辦起了冰雪嘉年華,系列了眾多游客和本地市民游玩打卡。“現在的敕勒川草原真是大變樣了,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今天我又體驗了一望無際的敕勒川‘雪原’。”

  與此同時,新城區以創建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為抓手,充分依託敕勒川草原、雅瑪圖森林公園、聖水梁高山草原和黃花窩鋪高山草甸生態優勢,整合水磨、面鋪窯2條溝域資源;盤活自治區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千人蒙古包群落、敕勒川國際會展3大場館功能,高標準打造“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景觀帶”,促進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讓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水磨村。

  防污治水,還碧水藍天

  近年來,自然公園成了人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登高俯瞰,遠眺林海,花香四溢,綠植環繞。得益於大青山環境的日漸修復,雅瑪圖森林公園、哈拉沁生態公園等地也成了市民們的首選。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雅瑪圖森林公園。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哈拉沁生態公園。

  雅瑪圖森林公園佔地約5萬畝,通過生態建設手段,增綠護綠、恢復草原植被,整體形成了一處生態環境優美、草原特色濃郁的森林公園。是市民游客感受靜謐自然、欣賞瑰麗落日的好去處。哈拉沁生態公園是大青山前坡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克服了多種不利條件,現已成為大青山生態保護區內以處集功能完善、景觀豐富、野趣盎然為一體的大型生態公園。

  只有還碧水藍天於風景,才能構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更需悉心打理,系統規劃,才能讓天更藍,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更幸福。為此新城區積極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託雅瑪圖森林公園、小井溝景區、聖水梁九龍灣自然風景區、蒙草百草園、蒙草科技館等生態資源,增強宜游功能和旅游吸引力。同時引入專業管理資源,重點提升敕勒川草原、聖水梁自然風景區運營管理和配套設施水平,推動水磨“優米家”生態農場建設。打造蒙草種業中心區塊,推進生態觀光、體驗、研學等業態建設。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聖水梁自然風景區。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蒙草種業中心。

  讓綠水青山,成為致富的金山銀山

  “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作為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肩負着新的歷史使命。

  新城區全區共有24個行政村,資源各異,在新城區堅持“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以文旅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帶動下,涌現出一批具有濃郁風格的特色鄉村。其中惱包村更是成了全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惱包村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部,近年來,惱包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發展理念,因地制宜,開拓創新,至2013年啟動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文旅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之路,建成了兼具吃住行游購娛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惱包村。

  據統計,依託生態治理成果與“生態+文旅”發展模式,2023年新城區舉辦了生態惱包音樂節、敕勒川草原半程馬拉松賽、大青山超級越野賽等大型文體活動,累計吸引游客超過30萬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選手近萬名,充分帶動沿大青山一帶生態旅游。

  此外,新城區其他風格迥異的鄉村也積極探索各自的發展方向,且産出一定的成果,以精品民宿為代表的生蓋營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生蓋營村精品民宿通過選取5處閒置農宅,改造為鄉村書舍(文旅服務中心)、鄉村研學基地和鄉村親子主題民宿,同時對重點改造區域的周邊鄉村道路景觀進行提升,形成具有鄉土性和品質感的鄉村游憩空間。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甲蘭板村馬頭琴音樂小鎮。

  “2023年全年,新城區接待了游客近1200萬人次,拉動旅游相關消費超50億元。”新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年,新城區通過‘生態+文旅’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交出了生態建設的‘新城答卷’。”

  除了有形的資源外,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是産業升級轉型的發展思路,新城區通過形、聲、像、意等多種形式打造的旅游文化精品項目,其中《重逢草原》以沉浸式場景式體驗式為特色的融合秀演,再現了內蒙古大地上勤勞善良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千古馬頌》歌頌了馬背民族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共處,詩意棲息的大美境界。晉劇《青山萸烈》全方位展示了高鳳英在歸綏市大青山、土默川一帶參與創建並帶領大青山遊擊隊不畏艱險、捨生忘死組織各族軍民團結抗日的英勇事跡,譜寫了"塞外青山埋忠骨,殷殷黑水訴忠魂"的英雄史詩。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千古馬頌》演出現場。

圖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大青山登山步道。

  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沿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新城區各村闊步前行,讓綠水青山成為致富的金山銀山。

  如今的大青山,風光秀美、特色鮮明,廣大群眾共享生態建設的成果,人與自然交融出和美的畫卷。追青逐綠,又止於青綠!(張呈宇)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