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有位“包媽媽”-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資訊發布 > 正文
2024 03/19 16:06:59
來源:青山區融媒體中心

包頭有位“包媽媽”

字體:

  “包媽媽,您在包頭嗎?八月十五我想去看您!”“孩子,我回老家了,等我回來再見吧!”農歷八月十五前,包結籽接到了烏蘭的電話,這是她很早之前資助過的一個孩子,她想和包結籽一起過中秋節。

  每到節慶日,包結籽總會接到她資助過、幫助過的孩子們的電話,他們喜歡稱她“包媽媽”,在她的幫助下,孩子們有的已經上大學,有的已經工作……但是他們的心依然牽挂著他們的“包媽媽”。

  包結籽和孩子們的故事,正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真實寫照,她用無私奉獻,詮釋了人間大愛。

  包結籽是興安盟扎賚特旗人,2005年,包結籽和丈夫陳雙春來到了包頭,在這裏開啟了她的新生活。在從事了幾份不穩定的工作後,包結籽又撿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教書。

  起初一個老鄉找到她,説自己打工時間總不固定,沒時間照顧孩子,知道她原來是民辦教師,希望她能幫忙照顧孩子,順便輔導孩子寫作業。她二話沒説,便答應了。從此之後,找他幫忙輔導孩子的人越來越多,于是,2010年,她為了能更好的照顧各族孩子們,便正式辦起了托管班。

  她的托管班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接不了孩子,便把孩子長期托管在這裏,各族孩子們和包結籽夫婦同吃同住,時間長了,她們便親切的叫包結籽為“包媽媽”。

  白天,包結籽是教書育人的老師,晚上,包結籽便承擔起了媽媽的角色。就這樣,從2010年—2013年期間,托管班孩子的數量高達40個。這裏雖然是托管班,但這裏更像是一個家。孩子們在“包媽媽”的愛中成長,她用愛滋養著各民族的孩子們,也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2014年,一個叫小宮(化名)的孩子引起了包結籽的注意。孩子經常不能按時接走,而且包結籽一直也沒有見過小宮的母親。經過了解她得知,小宮父母離婚,他跟著父親相依為命,然而父親因車禍導致頭顱受損,急需做手術,無奈之下,包結籽將救助資訊發布在了微信朋友圈。包結籽回憶:“救助資訊發布後,7天的時間裏,包括一個愛心協會,同學家長等社會各界人士共為小宮的父親捐款10萬余元,讓他順利的做了手術。”

  包結籽眼中含淚的説:“如果我不幫小宮的爸爸,他有可能活不了多久,小宮很有可能會成為孤兒,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小宮僅僅是包結籽幫助的其中的一個孩子。從她在興安盟扎賚特旗當民辦教師的時候,她就開始無私的幫助了很多孩子。包結籽堅定的説:“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一定要學知識。”

  烏蘭也是她資助的孩子之一。烏蘭家裏孩子多,當時沒有錢供烏蘭上學,準備讓她放棄學習,當包結籽知道後,立刻去到烏蘭家,和烏蘭的父母説,“知識改變命運,我們想要走出大山,必須要學習,烏蘭的學費以後都由我來負擔。”從那之後,她省吃儉用,一直資助著烏蘭,直到烏蘭完成學業。現在,烏蘭已經通過考試在通遼市上班了。説起烏蘭,包結籽的眼睛散發出光亮來。

  各民族的孩子在包結籽這裏相遇,他們在這裏親如一家,就像一個幸福的大家庭一樣,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包結籽的托管班在青山區趙家營子裏,這裏是獨棟小院,院裏有一棟二層小樓,包結籽和好幾戶人家共同租住在這裏。包結籽租的是相對較大的房間,一樓是孩子們學習的地方,擺放著兩排桌椅,在一樓的墻上,高高的挂著很多錦旗,都是她資助過、幫助過的孩子們為她送的。而二樓的房間,則是孩子們休息的地方,目前,還有4個孩子和包結籽夫婦生活在一起。

  每天晚上,送走其他孩子們,包結籽便開始叮囑住在這裏的孩子們各自安排自己的時間,準備洗漱睡覺。孩子們非常聽話,因為洗漱間有限,他們不僅不會搶,還總是讓最小的先洗漱。等所有孩子們洗漱完,她會讓孩子們輪流講睡前故事,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

  等包結籽自己睡覺前,她還不放心孩子們,還會再到房間裏去看看。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包結籽和丈夫陳雙春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孩子,包結籽粗略的算了一下,她的托管班裏總共接納過300多個孩子,而受她資助的就有近100個。

  為了能讓孩子們接受多樣的教育,開拓孩子們的眼界,包結籽夫婦省吃儉用,每到周末,總會帶著住在這裏的孩子們逛公園、科技館、看博物館,而陳雙春的汽車也是很多年前,一位汽車銷售經理按照最低價格提供給他們的。包結籽眼含熱淚的説道:“這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的好人,他們各個民族的都有,他們讓我體會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是他們支援著我一路向前,是他們讓我感到溫暖。”

  包結籽的托管班是青山區黨建愛心公益匯民族團結一家親——紅色漢蒙雙語托管班,而在開學季、節慶日等時間節點,青山區黨建愛心公益匯、包頭興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愛心組織和企業也會帶著慰問品來慰問孩子們,這也是青山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縮影。

  如今,包結籽的弟弟明德從內蒙古師范大學畢業,也來到托管班幫助姐姐照顧這些孩子,包結籽説:“明德考取了全國教師從業資格證,他更有能力教育好這些孩子,我也希望他能像我一樣,用愛傳承教育,用心培養各民族孩子,讓他們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正是有很多像包結籽一樣的人,以及幫助過包結籽的各族群眾,才深刻踐行了守望相助的理念。青山區各族群眾始終親如一家,不斷為共同建設美麗家園而不懈奮鬥。(劉彩樂)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