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內蒙古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鵬城實驗室兼聘研究員,是“蒙古文智能信息技術處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為繁榮發展北疆文化、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了積極貢獻。
立德樹人守初心,黨建領航擔使命
作為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飛龍充分發揮“雙帶頭人”作用,帶領團隊啟動蒙古文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和相關智能&&建設工作,主持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重大基礎建設項目“蒙古文古籍文獻數字化工程”。目前,已制定蒙古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標準8項,搭建了蒙古文古籍資源庫&&,研發了蒙古文古籍文獻綜合管理系統、蒙古文古籍OCR系統、蒙古文古籍文獻全文檢索系統、蒙古文古籍文獻智能分析系統、蒙古文古籍文獻大數據可視化系統、蒙古文古籍文獻圖像修復系統和蒙古文古籍文獻知識圖譜系統,數字化處理內蒙古大學圖書館蒙古文古籍1140冊、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蒙古文古籍2812冊、民間蒙古文古籍814冊,共形成71萬張古籍圖像。該項目面向民族團結選擇100部珍貴古籍文獻進行全文文字數字化,總頁數1.9萬頁,總字數298萬字。建立了1.3萬部蒙古文古籍文獻多文種目錄數據庫和24萬條知識圖譜三元組。通過該項目建設,已建成一個存儲數字化蒙古文古籍文獻最多、檢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蒙古文古籍文獻資源庫,為蒙古文古籍的搶救、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撐。這項工作對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建設,加強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鞏固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教書育人勤耕耘,三尺講台塑人生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飛龍教授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追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他自覺堅持課程思政原則,強化立德樹人教育導向,着力學生人格塑造,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力求把最新科研成果結合到《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成為深受學生尊敬和愛戴的好老師。多年來,飛龍教授指導培養博士生2名、碩士生39名。多名學生在國外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並多次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級獎項。他協助培養的5名博士成為內蒙古大學等自治區高校的高層次引進人才。他指導的多名學生在2018—2021年連續4年舉辦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內蒙古賽區總決賽中獲得金獎;在“創青春”內蒙古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內蒙古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青年創新創業專項賽中,2018年獲得金獎和銀獎,2019年獲得2項銀獎。2018年,他被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組織委員會評為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創新創業導師。
攻堅克難攀高峰,服務社會報黨恩
針對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中出現的蒙古語形態學複雜、詞彙量大、外來詞多、語言資源稀缺等難點,飛龍教授提出多任務與多源知識相結合的蒙古語語音合成、融合形態學知識的混合神經網絡蒙古語語音識別、融合字符向量與詞素語言模型的蒙古文命名實體識別等一系列創新方法,解決了蒙古語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和語義理解等任務中的關鍵技術,突破面臨的技術瓶頸,形成了面向黏着特性和稀疏資源語言的智能系統解決方案,為資源稀疏和黏着特性的語言文字的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相關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1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9項。相關成果榮獲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度“中國CCF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傑出獎”、2016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201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先後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級重大重點項目4項、省級人才項目3項。2022年獲批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202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高層次培養人才,2017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創新創業一層次人才,2018年獲得內蒙古第八屆“青年五四獎章”和內蒙古第一屆“草原文化傳承之星(園丁獎)”榮譽稱號。
飛龍以自主構建的大規模蒙古語言文字語音庫、文本庫和圖像庫為基礎,率先將蒙古文語言知識和深度學習技術相結合,以第一完成人率先研發了蒙古語語音合成系統、蒙古語語音識別系統、蒙古文校正系統、新蒙古文與傳統蒙古文相互轉換系統、蒙古文手寫識別系統、漢蒙相互翻譯系統和蒙古語AI合成主播等一系列智能信息處理系統,並在以上成果基礎上,以第一完成人研發了全球首款綜合性蒙古文人工智能雲服務&&,填補了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的多項空白,為蒙古語言文字信息處理任務提供了全面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該&&的問世提升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智能化水平,是蒙古語言文字從信息化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的一次重要跨越,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智能信息化和邊疆地區智能信息産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中蒙兩國文化旅游交流,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和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廣播電視台、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內蒙古公安廳、呼和浩特火車站等單位和30多所中小學,提高了相關單位的蒙古語言文字智能信息處理能力,推動了各行業智能信息化發展,近5年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2810萬元。
2022年,飛龍建立內蒙古大學多語種共享資源庫&&,對國內外科研人員免費開放蒙古語語音合成語料庫、蒙古語語音識別語料庫、蒙古文命名實體識別庫和蒙古文手寫識別庫等8種資源庫,並已對哥倫比亞大學、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鵬城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40多個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院校進行了共享,對資源稀缺和少數民族語言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