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聲隆隆,滿目金黃,又是一年豐收時。伴隨着顆粒歸倉的喜悅,秋收之後的秸稈問題也隨之出現,過去農民為了方便,往往一燒了之,既污染環境也浪費資源。今時不同往日,土右旗蘇波蓋鄉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通過切割粉碎、打捆、運輸等一系列機械作業,解“困”秸稈焚燒難題。
近日,包頭市土默特右旗蘇波蓋鄉&&對接26家秸稈收儲企業以及合作社,組織調度各類型打草機械、打捆機、運輸車協調作業,依託社會化服務項目,確保秸稈及時打捆離田。
來到蘇波蓋鄉張老五營村,映入眼簾的是秸稈打捆機忙碌的場景。田地裏,一輛機械車張開手臂,把玉米秸稈整齊劃撥到一處,一簇簇秸稈瞬間被吸走,旋轉、壓縮、捆綁,打捆機將一捆捆瓷實的秸稈壓出來。不到半個小時,這&機械車便完成了20畝打草耕地的工作任務。
張老五營村書記段月飛笑呵呵地走出駕駛室説道:“今年我們合作社承攬了兩個村的全託管社會化服務項目,讓廢物再利用,解決了最終的焚燒問題,實現了節本增效、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諸多益處”。
機械車在田地裏來回穿梭,打草、打捆一氣呵成,不時從尾部出料口冒出一捆捆草垛。當一片秸稈打完後,撿捆機馬上把草垛撿拾到卡車上運走,整個過程機械化操作,省工省力、輕便流暢,讓我們見識到了秸稈如何回收利用,由“生態包袱”變成了“綠色財富”。
記者了解到,秸稈離田後作為飼料喂養牛羊,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實現了種養雙贏。餘下秸稈由企業回收還能盈利,每畝可以給農民增加35元左右的收入。小小秸稈蘊藏着“點草成金”的“生機”,助力農民增收的同時,又徹底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大氣環境的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可謂是一舉多得。
“今後,蘇波蓋鄉將不斷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力度,持續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通過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收集利用舉措,實現農民增收、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多贏局面。”蘇波蓋鄉黨委書記翟飛龍説道。(李英 李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