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鄉繡花鞋:在傳承中創新

  • 2023-05-30 08:50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放在手指上的最小繡花鞋。 虎頭鞋。 祥雲鞋。 五毒鞋。 豬頭鞋。 虎頭鞋。 繡花鞋。

  腳穿繡鞋,步步生蓮;女子嫵媚,盈盈足間。

  一雙精緻美觀的繡花鞋,不僅散發着藝術的魅力,更融入了國人的審美情趣,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瑰寶。

  在“玉龍的故鄉”赤峰市,當地的繡花鞋因繡工精緻、紋樣靈動、配色鮮明、造型多變,被稱為龍鄉繡花鞋。

  龍鄉繡花鞋是赤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因傳承人任廷麗製作出的最小繡花鞋而名聲大震。

  流傳久遠 圖案豐富

  繡花鞋又稱中國鞋,是中國女性的特有服飾。

  任廷麗説,關於繡花鞋的起源,有很多傳説和故事,其中廣為流傳的是“晉國鞋”的故事。

  相傳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的晉獻公野心很大,他在位期間努力開拓疆土,最終稱霸諸侯。晉獻公對此十分自滿,認為自己文韜武略、舉世無雙,並迫切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世代流傳。他想到了一個特殊的辦法:用“國”和“果”的諧音,將功績繡在鞋上,讓女子們穿着展示,寓意腳踏十國威武霸氣。於是,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必須在鞋面刺繡,繡上由他親自挑選的象徵成功的石榴花、桃花、佛手等十種花果紋樣。除此之外,晉獻公還要求民間女子結婚時,也必須穿繡着十種花果的“十果鞋”,以便晉國百姓世世代代都能記住他的功勞。後人把“十果鞋”稱做“晉國鞋”。

  “晉國的刺繡工藝以繡花鞋為源頭,逐漸覆蓋到衣服飾物以及其它日用品上,隨着工藝的逐步發展,甚至還出現了完全靠手工刺繡點綴的繡花衣。”任廷麗説,因此,繡花鞋和繡花類用品成了後人婚嫁的必備物品。

  到了後來,繡花鞋逐漸在民間普遍化,並不僅限於婚嫁所用。繡花鞋上的圖案也分出了種類,不同的圖案象徵着不同的寓意,用於不同場合。

  任廷麗説,男女婚嫁可用鳥兒、蓮、籽等紋樣,以祈求多子多福,譬如瓜果、石榴、花生等圖案大多出於多籽觀念,“籽”與“子”同音,古人便以此為兒孫滿堂的最妙象徵。竹子、魚、蝙蝠等圖案,則衍生出了竹報平安、年年有餘、福氣將至等諸如此類的諧音梗,表達了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美好嚮往。

  吐故納新 提升技藝

  繡花鞋種類很多,地域不同繡法不同。

  赤峰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之地。清代,任廷麗的祖上隨着“借地養民”政策的實施,隨同京、津、魯等地的大批移民來到赤峰定居生活。移民們不但帶來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還把不同地方的繡花鞋技藝帶了過來,她們互相切磋、取長補短,使赤峰本地繡花鞋製作技藝得到了昇華。

  任廷麗今年71歲,退休前是赤峰市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從小受姥姥和媽媽的熏陶學做繡花鞋,多年下來,她做出的繡花鞋遠近聞名。

  任廷麗説,一雙看似輕便的繡花鞋,其實製作起來很複雜,僅刺繡針法就有幾十種。做一雙繡花鞋,需要打袼褙、剪鞋樣、鞋底包邊,然後再把包好邊的鞋底布一層層用麵粉糊粘到一定厚度,再一針一針納好鞋底,之後粘鞋幫、包鞋口、刺繡、底幫縫合,整個過程全部為手工操作。

  繡花鞋鞋型不同,製作方法也不同,比如船型鞋和舊時纏足女子穿的弓形鞋,製作方法就不同,一雙繡花鞋的好壞程度完全取決於製作者的聰慧靈巧程度。

  十多年前,任廷麗退休後,把全部精力用在了製作繡花鞋上,她融合南北地域特徵,加上自身的靈感和想象力,大膽創新,在繼承祖輩製作繡花鞋技藝的基礎上,又加進了鉤、纏、繞等手法,製作出的繡花鞋造型別致、結構協調、配色靚麗、做工精細,既有濃厚的傳統韻味,又凸顯了現代大方之美。

  至今,任廷麗用棉、麻、絲綢等面料共製作出了豬虎鞋系列、倣古鞋系列、當代女鞋系列、微型繡花鞋系列等多種類型的繡花鞋,每種都供不應求,有的被藏家收藏,有的成為結婚、孩子百歲宴上的亮麗風景。

  傳承創新 孜孜以求

  由於是傳統手工技藝,任廷麗製作一雙繡花鞋常常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2007年,為了使瀕危的手工繡花鞋重振雄風,製作繡花鞋技藝已經純熟的任廷麗開始挑戰製作微型繡花鞋。

  “3年的時間裏,我屢敗屢試,從豆粒鞋一直做到米粒鞋,越做越小,最後終於成功地製作出兩雙最小繡花鞋。”任廷麗説。

  2011年,帶着多年來精心製作的繡花鞋,任廷麗受邀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世界之最博覽會。其中一雙長3.8毫米、寬1.8毫米、高2.2毫米的微型繡花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這雙繡花鞋沒有一粒大米粒大,在成人的指甲上可放4雙,被稱為“世界最小繡花”。新華社、大公報等各大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

  “這不是鞋,是高雅藝術品。”有人如此讚嘆任廷麗製作的繡花鞋。

  從香港回來後,有人想以1萬元的價格購買一雙微型繡花鞋,任廷麗拒絕了,因為她捨不得。

  現在,任廷麗依然在製作繡花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製作繡花鞋的同時,經常思考如何讓古老的繡花鞋與日新月異的時代接軌,讓繡花鞋製作技藝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喜愛並傳承下去。

  截至目前,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她已經收集整理了50多種繡花鞋圖案,還準備出版一本教授繡花鞋手工技藝的書。

  任廷麗説,在機製鞋基本取代手工繡花鞋的今天,雖然人們很少穿繡花鞋了,但是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對於傳承傳統文化,開發文化産業等方面,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圖片由赤峰市紅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陶濤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5311296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