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史跡與河套生活畫卷

  • 2023-02-02 14:56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陳志國編著的《走進磴口》一書,立足於河套文化深厚背景,開掘河套精神根脈,是一部具有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和創造之美的時代主旋律報告文學作品。

  這部作品抒寫了河套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和鄉土之情,彰顯了昂揚向上、踔厲奮發的河套文化精神內核。

  《走進磴口》載容31萬餘字、162幅圖片,分7編65章119篇文章,內容囊括磴口縣人文歷史、民間故事傳説、土特産、美食等文化元素,是一本了解磴口的百科全書和走入磴口的“全景導游”。

  河套歷史源遠流長,河套文化內涵深厚,是河套精神育發的根脈和土壤。河套文化其實就是移民文化交融共生的結果。河套文化外顯形式主要有方言、民歌、酒歌、水利、軍事、邊塞、鄉土觀念等等。河套文化滋養了河套人民的心靈稟賦、精神素養和人格情懷。那種樸實無華、溫潤敦厚、寬容堅韌、善良扶助、血濃於水的生命底色和豪放開闊、大氣實在、無拘無束、熱心誠實的個性特徵,深深烙印在河套人民的精神血脈之中。所以河套文學呈現出奔放熱烈、纏綿深沉、雄渾剛勁、大氣磅礡的地域文化氣象。

  《走進磴口》的文學性,就深深體現了這一河套文化基因。徜徉在浩瀚無邊的烏蘭布和沙漠,眼見得雄鷹滑過湛藍的天空,黃沙與綠植編織成的夢想,在河套人的手中逐漸變成了現實。黃河還是那樣靜靜地流過,烏蘭布和、三盛公水利樞紐、二黃河、烏梁素海卻在時光變遷中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不僅僅把黃河造福河套的來龍去脈講得一清二楚,而且把河套人民如何依靠國家和自身的奮鬥精神,戰天鬥地、興修水利、改造自然的偉大精神講得如數家珍。

  《走進磴口》是一本百科全書。歷史掌故、地理物候、人文景觀、治沙治水、商旅發展、河套風物等等,兜括囊收,無所不包。展卷閱之,一部全景式的河套文化史跡和河套人民生活奮鬥畫卷撲面而來。它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變遷,從沙海成因到治沙壯舉,尤其是建國後,河套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70年如一日,不間斷地治理沙漠,傳承“治沙精神”,致敬“治沙英雄”,營造出了無邊的沙漠綠洲,創造出了沙漠産業,實現了治沙模式多元化的科學治沙經驗。《走進磴口》對烏蘭布和沙漠的形成進行了詳實的分析和論述,援引了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的關於黃河改道的考證,使得烏蘭布和沙漠成因的論述非常可信。作者非常注重數據的準確和真實。每一處論述都有詳實的材料佐證,可見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書中對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的經驗介紹,頗具科學價值和示範意義。書中還對陰山的地理走向、分佈和歷史掌故多有描述,數據詳實,史料準確,展示了磴口縣深厚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底蘊。書中還對磴口縣的地名多有考察。尤其是“磴口縣”名稱的來歷,頗具新意。書中對磴口設縣三個理由的闡述非常充分:“一是臨河以西再無縣城,有設縣的必要;二是磴口當時商賈往來頻繁,人丁興旺,有設縣的條件;三是磴口水陸交通便利,鹽糧運輸方便。”磴口來歷與商賈在碼頭行船運貨有關。書中對“三盛公”“三道河子”“巴彥高勒”“王爺地”“舊地和新地”進行了詳細的考究,對磴口的河套文化形成脈絡進行了梳理。這標誌着河套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民俗土壤,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蕩而成的具有河套地緣屬性的文化形態。《走進磴口》的價值便在於此。它可以告訴你,什麼是河套文化,它的歷史成因和民俗價值以及它的社會價值;它可以告訴你河套文化的表現形式,呈現方式、存在形式、內在規律和文化傳承方式;它可以告訴你,河套文化的生命力和蘊藏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只要仔細統攬全書,其中蘊含的河套文化多元價值就會植入心底。

  《走進磴口》還是一本特産和美食之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磴口縣的中藥材、農副産品的特産,如“華萊士、肉蓯蓉,甘草、枸杞、山藥、葡萄、蘋果梨、西瓜、南瓜、文冠果、火參果”等,這些具有磴口地域特色的産品為磴口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磴口美食是基於河套飲食文化基礎上的美食風格。如“黃河鯉魚”“雞勾魚”“鐵鍋燉大鵝”“民勤拉麵”“河套發面饃饃”“河套硬四盤”“豬肉燴酸菜”“河套燜面”“手抓肉”“烤全羊”“油炸糕”“河套面精”“爆炒牛肉和爆炒羊肉”等等,貨真價實的河套口味令人不勝嚮往。

  《走進磴口》不僅是一部百科全書,更是一部文化大書。它承載了作者一生對河套文化的積澱和熱愛。從《穿越烏蘭布和》《河套滄桑》《河套回眸》到《走進磴口》,作者不斷掘進河套文化的內蘊和外延。最近作者又有一部作品《楊力生:烏蘭布和的豐碑》問世,這部作品亦深汲河套文化營養,吸納時代陽光,成為詮釋河套文化和演繹河套精神的力作。走筆河套文化,壯心激揚故園。總覽陳志國五部河套文化作品,我們會被其中散發出來的河套文化精神內質感動和折服。(漠耕)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33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