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萬年前古人擁有高超打制技術

  • 2023-02-01 17:14
  • 來源: 科技日報

  1月3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利用三維拼接、3D建模、微痕分析等技術手段,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9萬年前的薩拉烏蘇古人類已經掌握了十分高超的小石器打制技術,並且能夠為石器修鋌進行裝柄使用。這一發現是當前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石器修鋌裝柄使用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于《考古科學雜志:報告》。

  薩拉烏蘇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漠南緣,是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地點之一。目前館藏的薩拉烏蘇舊石器遺存,主要來自于20世紀20年代初發掘的邵家溝灣地點和80年代發掘的范家溝灣地點。

  “這兩處各發掘出石制品約200件,邵家溝灣地點發掘出的石制品現藏于法國巴黎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范家溝灣地點發掘的石制品保存在我們所。”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楊石霞介紹。

  這些石制品的共同點是:尺寸小,分類和描述困難。“這限制了科研人員對這批材料本身的深入解讀,也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裏學界對于薩拉烏蘇石制品的定位存在爭議。”楊石霞説。

  為克服石制品尺寸限制,進一步挖掘薩拉烏蘇石制品所蘊含的古人類技術與行為資訊,研究人員近期對薩拉烏蘇范家溝灣地點出土的石制品進行了再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薩拉烏蘇石器業屬于石核—石片工業,其具體特點包括:石制品尺寸極小、絕大部分小于2釐米,石制品中的工具修理得極為精細。

  “這些特點一方面説明瞭當時的古人類掌握了十分高超的打制技術,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石料的高度開發和充分利用。”楊石霞解釋。

  同時,從微痕分析的角度,研究人員識別出薩拉烏蘇修鋌工具確實有被裝柄使用過的痕跡,“鋌”即石器上連接柄的部位,方便將其捆綁于柄上。

  “這是首次從微痕角度探討薩拉烏蘇古人類如何使用這些小型石器。”楊石霞説,已發表的研究顯示,范家溝灣石器制品的最新光釋光年代為距今9萬年以前,這也意味著這一發現是當前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石器修鋌裝柄證據。

  楊石霞表示,盡管目前無法明確薩拉烏蘇石器生産者的身份,但他們高超的石器打制技術、高效的原料利用效率和先進的工具生産意識,為認識該區域晚更新世初古人類技術發展水準提供了重要資訊。(記者 陸成寬)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32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