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呱嘴登上世界大舞臺

  • 2022-11-29 10:11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參加第四屆中國西部優秀曲藝展演。

王佔新在阿拉善公安消防支隊慰問演出。

呱嘴《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參加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

  呱嘴是我國北方地區特有的一種曲藝形式,它從老百姓的心底喊出,淳樸而自然;它融匯了漢、蒙古、回、藏、滿等多個民族的藝術精華,包容而開放。一字一句皆是熟悉的鄉音,一招一式源自濃厚的鄉情;腔調轉換中唱盡老百姓身邊的雞毛蒜皮、大事小情,臺步騰挪間講遍新時代北疆大地的新變化。

  今年5月1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內蒙古藝術劇院二人臺藝術團曲藝項目呱嘴位列其中。

  長在泥土裏 貼著百姓心窩

  “呱嘴其實就是二人臺的順口溜,來源于民間的串話,近似快板,屬于曲藝的貫口,又叫幹嗑、溜呱嘴、數板。”呱嘴項目傳承人王佔新介紹,呱嘴的表演方式是只説不唱,語言一般合轍押韻,句式以七字為主,但並不死板,可長可短,可推可閃,根據內容的需要,可採取墊字、減字,單句、雙句、切句、垛句等手法,有的句子可以增加到數十字之多,它以敘事見長,在短時間內能夠表達較多的內容。

  呱嘴採用群眾語言,以老百姓的口語為主,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樸實無華,是西北地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藝術形式。以雲雙羊為首的第一代二人臺表演藝術家把民間的串話、順口溜用到二人臺表演藝術當中,使呱嘴成為二人臺藝術家們長期表演加工、流傳于世的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産。“過去打地攤演出,為了吸引觀眾、活躍氣氛,開演前由醜角先説一段,等觀眾情緒穩定下來再上演正戲。呱嘴説唱時一般不加入其他器樂伴奏,只有打擊樂,用梆子增強節奏感。因為是運用本地方言説唱,在轍韻的使用方面比普通話更自由、生動,也更隨意、活潑。有時只要大致合韻,不跑韻即可,沒有太嚴格的韻律規矩,只要老百姓能聽懂,聽起來親切、順溜,能接受就行。”王佔新説。

  據史料記載,呱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部分地區,其起源與明清時期的走西口有著直接的關聯。明末清初,隨著走西口移民與內蒙古地區當地人的雜居、融合,各民族在文化藝術上也相互交流、吸收、借鑒,在長期共同的生産生活中,以民間串話為基礎,形成了一種曲藝形式——呱嘴。它是説唱類裏的韻誦體,簡潔明快、詼諧幽默,所反映的內容主要以讚美勤勞、善良,貶斥懶惰、邪惡為主線,蘊藏著許多哲理和生産、生活知識,給人以啟迪和智慧,是漢蒙人民和諧相處、共同生活的真實記錄。在傳統二人臺中,呱嘴與唱和舞並用,多用于傳統劇目中某個劇目的開始之前或中間,起到吸引觀眾或承上啟下、推進劇情發展的作用,有助于敘事、抒情,也增強了二人臺的趣味性和表現力。

  “很多人説呱嘴是一種土裏土氣的表演,但是我非常喜歡,這種生長在泥土裏的藝術形式,緊貼著老百姓的心窩窩,樸樸實實,真切感人,而且生動有趣,讓人印象深刻。”首府觀眾呼和浩特海關退休幹部程佔元告訴記者。

  薪火代代傳 共創呱嘴精品

  國家一級演員、今年52歲的王佔新出生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原丹達鄉永勝村三社,自小喜歡文藝,一聽見吹拉彈唱就走不動了,總要擠進去聽一聽、看一看、學一學。1986年王佔新考入臨河曲藝團,師從王世臣、張松青學習相聲,跟隨趙學禮學習快板書、數來寶,練就了扎實的曲藝嘴皮子基本功。1995年,他被調到臨河歌舞劇團由曲藝正式改行表演二人臺,他改行後所接觸的第一個戲是《王婆罵雞》。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佔昕發現一位民間老藝人説的一段《王婆罵雞》非常有趣,于是開始拜師學藝,他用老式的“磚頭式”錄音機把老藝人的表演錄下來,聽著錄音反覆練習。他把相聲“貫口”的童子功巧妙地運用到表演中,又創造性地把蒙古族舞蹈“抖肩”的技巧融合進去,加上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表演獨特的“王婆”風格。2004年,王佔新帶著他的《王婆罵雞》參加了晉蒙陜冀四省區二人臺大賽,一炮打響,引起了二人臺藝術界的極大關注。“我從臨河賽到包頭,賽到呼市,最後賽到山西太原,還能拿大獎,不是我厲害,是憑借著我們老祖宗留下的這門藝術的獨特魅力。那次比賽之後,除了民間還有數板、嗑子等稱謂,業界基本都統一成呱嘴這個叫法了。”王佔新説。

  漸漸地,呱嘴表演的獨立性不斷增強,逐漸脫離了二人臺正劇,成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呱嘴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王婆賣瓜》《王婆罵假》《王婆喜表二人臺》《王婆搭禮》《王婆進城》《王婆説亂》《王婆觀燈》《王婆改嫁》《王婆看病》《王婆説圓》《王婆喜表巴彥淖爾》《王婆喜表十七大》等節目的編排與演出,王佔新呱嘴作品“王婆係列”逐漸形成。從此“王婆”這一人物形象和呱嘴這一表演形式在觀眾心目中站住了腳,也扎下了根。我區著名二人臺表演藝術家武利平評價王佔新是“河套第一嘴”。

  2006年9月23日,王佔新表演的呱嘴《王婆罵假》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角逐,最終王佔新同趙本山、閆學晶等10人同獲中國曲藝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

  此後,應中國曲藝家協會的邀請,王佔新多次赴日本、韓國、西班牙、英國、愛爾蘭、盧森堡、德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進行藝術交流演出,把“呱嘴”藝術帶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目前‘王婆係列’作品總計有200多個段子,廣泛傳唱的有40多個。”王佔新告訴記者。

  耳濡目染之下,王佔新的兒子王舜子承父業,通過係統的學習,也成為一名專業的呱嘴演員,並于2018年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得獎的消息傳來,內蒙古曲藝界為之沸騰,父子齊摘牡丹獎也成為曲藝界的一段佳話“老小倆王婆、父子雙牡丹”。

  與時代共振 綻放曲藝之花

  “土生土長土裏料,土言土語土腔調”,這是人們對呱嘴的慣有印象。“傳統表演中,呱嘴一般是一個人表演,有化粧及簡單道具,有時也加入些舞蹈動作,比如表演《王婆罵雞》,就穿上過去老年婦女的服裝,手裏拿把小笤帚。伴奏以竹板為主,有時也加入鑼、鐃、镲等打擊樂器,強調節奏的韻律。近幾年我們開始表演對口呱嘴,也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和時尚器樂,不只是過去的土腔調了。”王舜笑著向記者介紹。

  王佔新、王舜父子表演對口呱嘴時,父親扮演王婆,王舜則扮演王婆的老姊妹——年紀較輕的二大娘,增添了更多趣味性。王舜更是在節目當中加入了年輕人喜歡的街舞、rap饒舌等元素,讓節目形式更豐富、表達內容更多元,也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咱們不要嫌這些穿白袍袍的大白不進眼,其實他們的工作最危險,他們進駐小區全民做檢驗,冷冬寒天一站就是一整天,他們不是鋼筋鐵骨賽神仙,他們也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也要為家裏的兒女撐起一片天,他們是警察、幹部、醫生、護士、還有志願者,現在卻成了咱們的保姆,成了咱們的服務員……”今年年初,呼和浩特爆發疫情,居家辦公期間,王佔新還在短視頻平臺做起了直播,向網友展示呱嘴的魅力,並創作錄制了呱嘴作品《撥開雲霧見晴天》上傳網絡,作品中王佔新又一次化身王婆,既有對市民配合疫情防控的呼吁,又有對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頌揚,作品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群眾,播放量累計超過600萬次,網友@田建榮評價:“唱出我們的心聲,好樣的,正能量!”今年10月,王佔新、王舜父子又新創作了《王婆抗疫心裏話》,在“內蒙古曲藝”官方視頻號及短視頻平臺發布,被眾多網友廣泛傳播、點讚。

  “2020年我就和兒子王舜創作了一批抗疫作品,包括呱嘴、數來寶、快板等多種形式。那年我們共創作了9個作品,其中還有3個獲了獎。”王佔新告訴記者,曲藝作品具有制作周期短、語言接地氣、易于被老百姓接受等特點,一度成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窗口,每逢大事小情或者節假日,他們都會創作出相關作品。“疫情來襲,作為曲藝工作者,以‘藝’抗疫,義不容辭。”王佔新説。

  此外,王佔新及其團隊還創作了《苦難輝煌》《壯美內蒙古》《走在幸福的大路上》等歌頌新時代、歌頌中國共産黨的優秀作品,《苦難輝煌》入選第四屆西部優秀曲藝展演和第十七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網絡展播。

  與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的困境一樣,呱嘴也面臨著青黃不接、年輕演員短缺的難題。同時,近年來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保護。王佔新、王舜父子始終在這條路上不斷地耕耘,“目前帶出來20多位徒弟,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到我們這個隊伍當中來,不斷地把呱嘴這個曲藝項目發揚光大。”王佔新滿懷憧憬地説道。(記者 院秀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16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