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 文化大係

  • 2022-08-17 08:11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一大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于紅山文化的發掘、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碩果。

  清理髮掘現場。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中國的考古學始于1921年,到2021年已走過百年歷史。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貫穿、伴隨著中國百年考古學的始終。

  百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奔波于紅山文化遺址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

  他們用一係列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增強了紅山文化的歷史信度,活化了紅山先民的生活場景,實證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他們始終扎根在考古一線,為紅山文化發聲,用實際行動詮釋文明傳承的使命與擔當。

  紅山就在腳下,探尋從未停止。

  證經補史 探秘尋蹤

  蘇秉琦先生曾提出中華文明有超百萬年的根系,有一萬年的文明起步,有兩千年的中華文明實體。

  他認為,在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紅山文化史獨樹一幟,是最耀眼的一支。中國躋身四大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紅山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佐證。

  中華文明的重要佐證“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要從一百年前講起。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遼西錦西沙鍋屯遺址進行發掘,其中包括了“紅山文化”遺存,這一年的發現,既是中國考古學的肇始之事,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之年,意義十分重大。

  在20世紀30年代初,剛剛回國的考古學家梁思永在發掘完黑龍江昂昂溪遺址後,回京途中順便到今天的赤峰市做了一次調查,也發現了一些屬于紅山文化的遺物。

  1935年,日本人對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並在1938年發表了報告《赤峰紅山後》,紅山文化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此後數年間,不斷有少量紅山文化遺物出土。

  時間來到1954年,著名考古學家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正式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

  對于紅山文化來説,這一年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紅山文化在考古學文化領域擁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紅山文化考古工作還主要是零星的調查發現和小規模的清理髮掘。步入70年代後,討論的問題也延伸到紅山文化的類型、分期及去向等。

  1971年8月的一天,農民張鳳祥在田中挖出了一件黑乎乎的“鉤子”,帶回家後給弟弟用繩子拖著玩,沒幾天,墨綠色的碧玉得以顯現,“中華第一龍”C型碧玉龍橫空出世。此後,赤峰地區一係列重要文物陸續被發現,為紅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

  紅山文化成功“破圈”,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

  這個階段的重要考古收獲是喀左東山嘴遺址石砌建築址、陶塑人像群的發現和建平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群的發現。

  這兩次重大考古發現,震撼了當時的中國考古學界,不僅對紅山文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整個中國考古學的研究也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此後,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被廣泛持續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反響,推動了學術界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大討論,也引起了美術史、建築史、宗教史、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視。

  紅山文化考古,如果從1921年沙鍋屯遺址發掘算起,已經超過100年了。在這百年間,考古學家一直試圖用地下考古材料印證傳説記載,補充古史對紅山文化描述的缺失。

  時至今日,紅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工作仍然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縱使困難再多,考古人仍然充滿信心。

  透物見人 對話歷史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良渚古城遺址重要發現者劉斌在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後,有記者問道: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是否就只有一個良渚。他回答説,中華文明是“滿天星鬥”,紅山文化比良渚文化要早,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

  紅山文化的地位自不必説,但卻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和闡釋。

  為此,一大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于紅山文化的發掘、研究當中,結出了累累碩果。

  多年來,赤峰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紅山文化研究,組建水準較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2012年,赤峰學院整合校內外優秀資源成立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該研究院創新團隊于2013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創新團隊。2013年,赤峰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紅山文化和契丹遼文化研究專欄被確定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學報名欄建設第三批入選欄目。

  2014年,內蒙古紅山文化學會落戶到了赤峰學院。為推動紅山文化研究再上一個新臺階,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和內蒙古紅山文化學會主辦了《紅山文化研究》。

  同年開通了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網站,啟動了西遼河流域史前考古文獻資料中心建設。

  學術成果不斷積累,一大批來自英國、美國、德國、韓國、日本、以色列、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國內的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知名學者來到赤峰,同赤峰學院開展學術交流。國內外十多家紅山文化研究機構與紅山文化學會建立了協作關係。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滋養。

  2021年8月,“赤峰學院紅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獲批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民委聯合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以科研項目為中心,以紅山文化研究院為平臺,多年來,赤峰學院組織和利用可用資源,開展對紅山文化諸問題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紅山文化研究體係。

  “紅山文化研究事業是歷史工程,要年年精進,鐵杵磨針。我們要繼承先哲們的學術思想,為紅山文化的未來選擇正確的方向。”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紅山文化研究院院長孫永剛説。

  構建紅山文化學是一項係統工程,任重而道遠。

  紅山文化學會理事長于建設先生也認為,紅山文化研究至今,已非考古學獨享之領域,多學科介入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但要大力推動對紅山文化的精細化研究,還要積極推進紅山文化研究向寬領域、多學科的方向發展。

  隨著整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一係列人文學科的不斷發展,21世紀的紅山文化研究必將進入新的時代。

  世界視野 且看紅山

  如何看待紅山文化,關係著紅山文化的發展和未來。

  198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授中國考古學的汪濤先生曾提出“從世界史角度研究紅山文化”。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也一直提倡,從世界史角度看待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研究要有世界歷史的大視野,是“世界的中國考古學”。

  用世界眼光看紅山文化、研究紅山文化、傳播紅山文化,已成為普遍共識,是開啟紅山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

  紅山文化論壇作為紅山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已開辦多年,有一定影響力。

  1993年8月,首屆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會議共收到論文61篇。這些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北方文化考古發現和學術交流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學術界對中國北方文化研究探討的不同觀點和當前水準。此後,在1998年、2004年又分別召開了兩次會議。

  三屆會議,先後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匈牙利、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以及中國3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宿白、張忠培、嚴文明、劉觀民、楊虎、林沄、徐光冀、孫首道、郭大順、田廣金、楊伯達、王巍、趙輝、馮時、王仁湘等著名專家多次到會作學術報告。

  從2006年開始,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作為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延伸繼續開辦,截止2016年8月已舉辦十一屆。

  多屆論壇曾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多個單位的專家、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先後有千余名國內外學者參加會議。

  如今,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已經成為自治區、赤峰市和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學術交流研究的重要品牌,成為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學者展示最新考古發現、探討切磋學術觀點、交流分享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

  就在今年的7月15日,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在赤峰市成功召開,本次論壇以比較視野下的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為主題,將紅山文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正如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研究員曹建恩在論壇開幕時的發言致辭中説道:“今天,我們在赤峰召開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將有力地推動紅山文化研究走向深入,有效擴大紅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今天,紅山文化研究正逐步向層次縱深化、內容專門化、角度多元化方向發展。從科技考古、動植物考古、環境考古、體質人類學研究、中國史前史、中國古代思想史、歷史文獻學等學科全方位展開。

  紅山文化百年考古史,就像絢麗的光芒,照亮了中國北方這片神奇的土地,托起了紅山文化這顆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

  紅山先民留給我們的謎題還有太多太多。也許紅山先民們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他們進行交流的渠道和范圍可能更遠更廣闊;也許他們的發明創造也不限于建築、神廟、玉石、彩陶……還有尚未發現的多少傲人遺存。

  中華文明探源的腳步不會停止。(王靜宇 徐躍)

分享: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53112892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