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腔唱嘆暖水灣的變遷

  • 2022-08-13 09:15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由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團晉劇院打造的現代晉劇《武漢鼎》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劇場傾情上演。見習記者 楊林枝 攝

  8月12日晚,呼和浩特市民族劇場鑼鼓聲動、座無虛席。第十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展演項目,由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團晉劇院打造的現代晉劇《武漢鼎》傾情上演。

  “黨強、民富、村和、我服務,甘願做一名孺子牛……”高亢激越、鏗鏘有力的晉腔唱嘆間,共産黨員武漢鼎60年如一日扎根農村、情係三農的初心被生動詮釋。

  晉劇《武漢鼎》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新起點上,以“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北疆楷模先進人物”武漢鼎為原型精心創排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全劇共6幕,講述從20世紀60年代武漢鼎給黨中央寫信反映鄉村獸醫缺乏問題,到親身實踐改造“土種羊”發展畜牧業,幫扶鄉親們養殖致富、教育致富,傳授“三三制”種植法和“豐産溝”技術等真實故事,通過演員“述民情、接地氣、抵人心”的刻畫,演繹出脫貧致富道路上親情、友情、家國情交織交融,相互激蕩的歲月壯歌。

  “看了《武漢鼎》,我對暖水灣新村脫貧攻堅的故事感同身受,從村民生産生活的巨變中,我深刻體會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來自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觀眾岳桃女説。

  著力創新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民歌、二人臺、山曲等地域特色鮮明的傳統曲目交融呈現,既體現黃土高原音樂的酣暢與空曠,又彰顯晉劇音樂的高亢與激越。舞美採集當地實景,以黃土高原、山脈、藍天、大樹等為場景,以“大樹”寫意武漢鼎植根人民群眾的精神,舞臺空間自由流暢。服裝設計既保留時代特點,又注重舞臺上的神韻美和造型感,可謂匠心獨運。

  “如何滿足當下文藝需求,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是傳統戲曲的時代課題。《武漢鼎》是我們的一次探索和突破。在尊重和回歸戲曲本體的同時,我們在音樂、唱腔設計守正的主調上,融入多種現代元素。同時採用倒敘的方式,以閃回、隔空對話等多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手法,實現從真實事跡到藝術升華的表達。”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團晉劇院院長張福俊説。

  “希望可以通過接地氣、冒熱氣的鄉土故事,弘揚甘于奉獻的精神,讓更多人走近武漢鼎,了解、喜愛、傳承晉劇。”老年武漢鼎扮演者、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團晉劇院副院長梁孝平説。

  脫貧攻堅戰吹響勝利的號角,在武漢鼎60余年的努力下,暖水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歡快的秧歌、喜慶的鑼鼓……近2個小時的劇目落下帷幕,現場觀眾仍沉浸在感動中。

  “現場領略‘梅花獎’獲得者渠建紅老師的風採,很激動。希望草原文化節越辦越好,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多像今天這樣讓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晉劇愛好者王愛雲説。(記者 白蓮)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891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