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夏為伍的方國”

  • 2022-08-11 09:19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二道井子遺址博物館全景。


  三座店石城航拍圖。


  大甸子出土的彩繪陶。



  大甸子出土的青銅劍

  夏家店下層青銅甗。


  三座店石城一角。

  夏家店下層文化因196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市松山區王家店鄉夏家店村發掘而得名,距今約4200—3600年,處于青銅時代早期。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農業發達,出現了眾多等級分明的城址和連鎖式的城堡帶,禮儀制度已經確立,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與中原地區夏、商兩代共同構建了早期中國最為關鍵的框架體係,與中原文明共同締造了影響深遠的禮樂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早期中華文明的格局。

  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西拉木倫河橫貫赤峰市北部,與南側的老哈河匯合為西遼河。西遼河流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和燕山北麓夾角地帶,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等富有生機、極具創造力的優秀文化誕生于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夏家店下層文化因最初發現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夏家店遺址下層而得名。迄今西遼河地區發現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3000余處。

  2022年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6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曾參加過夏家店村遺址首次發掘的徐光冀先生著文回憶,196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內蒙古工作隊。當年春季,劉觀民率隊小規模發掘赤峰藥王廟、夏家店遺址,區分出兩種青銅文化,1961年刊發簡報時,命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夏家店上層文化。

  孫金松、黨鬱所著《內蒙古青銅時代考古綜述》中稱:內蒙古東南部遼西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主要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地域遍及整個遼西區,其中赤峰市西拉木倫河南側和老哈河的主要支流沿岸遺址分布非常密集,形成了許多石城址群,儼然一派城邦林立的態勢,已進入“方國”階段。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黨鬱説,經發掘的遺址有敖漢旗大甸子、松山區三座店和紅山區二道井子等,其中大甸子遺址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陶鬶、陶爵,與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境內二裏頭遺址發掘的同類器物類似,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方國”與夏王朝之間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禮儀往來。

  發掘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工具有磨制的石鏟、石刀和打制的石鋤等,飼養牛、馬、豬、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兩岸的高地上。較大的聚落周圍有石砌或夯土築成的城墻及壕溝,聚落內的房屋從數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塊壘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規律。

  2009年4月,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曹建恩帶隊對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二道井子村東北部、距中心城區約8公里處的二道井子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經發掘探明,二道井子遺址距今4000-3500年,共清理出來環壕、城墻、街巷、院落、房屋、窖穴、灰坑、墓葬、窖址等遺跡700余處,出土各類珍貴文物千余件。墓葬的大小、隨葬品的種類與數量存在差別,反映出當時居民已有貧富與等級的差異。出土的青銅器主要是耳環、指環、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內外范鑄造薄壁銅器的技術。陶器上彩繪各種圖案,多以白色畫出雲紋,用紅色勾勒田地,有些紋樣與商代青銅器的裝飾紋樣相似。

  二道井子遺址發掘,基本厘清了該遺址的居住區、作坊區和墓葬區。整個遺址聚落要素齊全,環壕圍繞著城墻,城墻環護著院落,城堡布局井然有序。二道井子遺址作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典型遺址,在與其他遺址存在很多共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鮮明的特性。它的發現,對完善考古學理論、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國家的出現、城市雛形的建立、階級的分化等問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09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由古國文明跨入“方國”文明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遼西地區繼紅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發展高峰,標誌著已由古國文明跨入‘方國’文明。”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曹建恩説,自興隆洼文化至紅山文化,大型聚落的防禦體係均以環壕為主,夏家店下層文化開創了挖壕築墻的新時代,實現了環壕到城墻的跨越,形成構建早期城市的必要基礎。這不僅是防禦設施的改變,更預示著早期城市萌芽,也顯示了與河套地區龍山時期的石峁、後城咀石城,及中原夏商時期城址的關聯。

  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層層疊壓、不斷營建,逐漸形成高于地面的臺城的模式,與本地之前的聚落遺址中流行的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存在較大區別,地面式房屋的大規模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數千年的居住傳統。“此類居址形式與中原地區河南安陽後岡、孟莊、平糧臺遺址龍山文化的建築技術、營建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體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在與周邊文化不斷融合、交流過程中的發展與壯大。”曹建恩説。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認為,赤峰市二道井子遺址在同一位置重復建築、層層疊壓的多組房址和房址內外保存極佳的“地面”為我們構建縱向早晚、橫向同期的立體化聚落布局演變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實物基礎。

  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一直秉承以筒形罐為代表的平底器傳統,夏家店下層文化以鬲、甗、鼎為代表的三足器佔據了陶器群的主導地位,不僅改變了遼西地區原有的烹炊形式,個別器物還發揮著禮器的作用。高規格墓葬出土的鬹、盉、爵等,意味著中原二裏頭文化的禮器制度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産生了強烈影響。尤其是,夏家店下層文化開始出現小型青銅器,標誌著遼西地區青銅時代的到來。

  曹建恩説,遼西地區彩陶最早見于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繪陶既是對本土彩陶技術的革新,也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結果。此類彩繪陶曾少量見于陶寺和石峁的高等級墓葬,其中的白、紅彩變形獸面紋、雲紋和抽象幾何紋在石峁的石雕中也可找到對比的線索。

  近年來,通過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專題調查,學界已基本辨析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內多種格局的聚落形態與社會組織形式。夏家店下層文化實現了從平底筒形罐向空足器的跨越、由半地穴房屋向地面式房屋的跨越、由彩陶向彩繪陶的跨越、由環壕向城墻的跨越、由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跨越,在中國早期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代表著一支與夏商相媲美的遼西地區的“方國”文明。

  “夏家店下層文化曾在中國歷史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深入研究該文化,對于闡釋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説。

  與中原地區的交流融合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60周年時撰文指出:“今年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60周年。一個遺址命名兩個考古學文化在中國考古學百年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距今約3000—2500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是歷史上所記載的山戎的遺存,其年代相當于中原西周至春秋時期,處于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與夏家店下層文化明顯不同的是,夏家店上層文化更多地表現出北方地區文化的特色,揭示出這一地區從農業文化轉變為農業和畜牧業的混合文化。

  王巍認為,這兩種考古學文化的發現是東北地區夏商時期考古的重要收獲,為研究東北西部乃至燕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格局及其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夏、商王朝的關係,乃至東北亞地區夏商時期的歷史格局、人群遷徙融合等一係列重要問題提供了關鍵材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甸子墓地發現了一批二裏頭文化陶制禮器,使我們認識到二裏頭文化曾經與內蒙古東南部發生了密切聯繫。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發展態勢與石峁文化的興起同步,非常耐人尋味。”王巍説。

  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專注于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考古、史前玉器、文化遺産保護,發現並主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保護和規劃。他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遺址保存良好,迄今為止,在地表仍保留著大量完整的砦墻甚至成群的房址,是一批研究西遼河流域夏商時期聚落形態的絕好資料。

  目前,赤峰地區境內發掘有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遺址2909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址就有6處;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遺址1040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址2處。

  “2020年5月7日,赤峰市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20條針對性舉措,正在加快編制《赤峰市文物保護修繕規劃》,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水準,確保各類文化遺存保得住、用得好。”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市文博院院長陶建英説。(記者 武峰 丁寧)(本版圖片由赤峰文博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0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