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紅山 文明之源

  • 2022-08-11 09:19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豬首龍 頭部是兩個野豬頭骨,軀體是用石塊和陶片擺放的,大體呈S形。

  2022年7月下旬,紅山文化考古中國項目、彩陶坡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全面啟動。

  8月下旬,紅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內蒙古博物院舉辦。

  人們將目光再一次聚焦紅山。

  紅山文化,這一西遼河史前文明的輝煌代表,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讓我們走進紅山,帶着敬畏與驕傲,去尋找刻在中華民族骨子裏的基因和血脈之源,

  去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之路,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大河,奔流不息,衝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甚至在幾百萬年以前,我國東北地區西部、大興安嶺山脈與燕山山脈之間,西遼河便亙古綿長地流淌。

  於西遼河畔迎接過多少個日出日落的史前先民,仰觀俯察間,創造了近萬年來傳承有序的史前文化,與山河輝映。其中,最閃亮的星斗,是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佈着的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紅山文化。

  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實證,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基礎。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赤峰文博院院長、研究員陶建英認為,“要把紅山文化作為一個節點來研究”。

  農之伊始 禾盛黍豐

  蘇秉琦先生指出,農業的誕生就已經標誌了文明的起源。

  在敖漢史前博物館一樓展櫃裏,顯微鏡下是幾粒黑色的小米,館長田彥國説:“這是2002年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碳化小米。”

  據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王大方介紹,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劉國祥在對興隆溝聚落遺址發掘時,採用浮選法,發現了1500多粒發黑的粟、黍碳化顆粒標本,經北京大學團隊C14鑒定測年,屬於興隆洼文化時代,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00年,比河北省磁山遺址出土的粟的遺存早500年,被認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時代最早的穀物。

  “和興隆洼時期相比,紅山文化時期旱作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王大方説。

  內蒙古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孫永剛致力於植物考古。“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1萬年前,先民馴化農作物後,逐步提高生産技術,奠定了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堅實的生産生活基礎。”孫永剛説,“同時,起源於中國的農作物及生産方式傳播至世界其他地區,推動了世界文明發展進程。”

  正是有了近萬年的禾盛黍豐,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

  藝之盛美 容融東西

  如果用一個符號來代表中華民族,那麼一定是:龍!

  如果用一種物質來代表中華文化,那便是玉。

  如果説有一種文化奠定了中國玉文化接續發展的牢固根基,那便是紅山。

  紅山文化重器、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C形碧玉龍,早已蜚聲國內外。

  龍,中國人之間最親切的身份認同,經考古研究發現確認,最早起源於遼河流域。

  “其實,興隆洼文化時期已發現有豬龍崇拜的陶片擺放造型,趙寶溝文化時期的尊形器上有‘透雕的藝術化的龍’。”田彥國説,“這是興隆洼遺址出土的一對豬首龍,頭部是兩個野豬頭骨,軀體是用石塊和陶片擺放的,大體呈S形。”

  董婕、朱成傑在《遼河流域8000年龍文化的天文學釋讀》中認為這對豬首龍意義非凡,從它開始就人為地規範了“龍”的構形理念,龍頭和龍身都已經不再是單個動物,而是作為一個被抽象概括出來的藝術圖案在人的觀念中固定下來,並傳承後世。

  翁牛特旗博物館墻上懸挂着一塊“中華龍形的發展演變展板”,只見,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一脈相承,龍均被描繪為幾種動物複合而成的神獸,這樣的形態也與中華多民族大融合交相呼應。

  翁牛特旗博物館還珍藏着一件黃玉龍,它通體黃綠色,像極了春天草木萌發時的生機勃勃;體態“極具流線造型,有勢壓雷霆之狀”。鄧聰先生認為黃玉龍特別是龍頭部的製作意境高遠,給人天馬行空、才氣橫溢的感覺。

  “紅山文化玉器從題材選擇、造型設計、雕琢工藝到使用功能,都蘊含着中國藝術審美特有的理念和精神,即從‘觀物取象’到‘立象以盡意’,進而追求‘得意忘象’乃至‘大象無形’,最終達到以‘器’載‘道’的境界。”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崔岩勤説。

  考古學界普遍認為,紅山玉文化中“唯玉為葬”的思想,對後世“尚玉”的思想觀唸有着決定性的影響,也開闢了玉器禮的先河。

  令人驚訝的是,“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而玉料來源卻不在當地,而是遼寧岫岩。”孫永剛説。

  作為主要藝術成就之一的彩陶,在紅山文化早期晚段開始出現,至中、晚期發展成熟。

  紅山文化博物館館長林楊指着在阿魯科爾沁旗出土的黑彩紅陶筒形罐(模型),説:“你看它的紋飾,同時有龍鱗紋、玫瑰紋和菱形紋。”

  當遙遠的玉石輾轉千里被紅山人打磨成精美玉器,當中亞的菱形方格紋和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及紅山文化的龍鱗紋一齊在這裡匯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五千年前,亞洲東西和中國南北幾種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遼西地區交流匯聚,這裡成為兼容世界東西、吸納中國南北文化的大熔爐,成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禮之淵源 禮序乾坤

  流光溢彩的玉龍凝固了久遠的時光。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高山,&地,祭壇。點點星光與熊熊篝火相映。王巫手捧一件玉龍,口中唸唸有詞,緩緩走向祭壇中央,紅山族人懷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

  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

  牛河梁遺址宏偉的規模及壇、廟、冢規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紅山文化晚期建築業最高成就的體現。

  “壇的平面圖前部像北京天壇的圜丘,後部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蘇秉琦曾説。

  這種三層起壇、天圓地方、沿中軸線左右布局的建築理念,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統,均與北京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相類似。

  2012年5月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出土的 “中華祖神”,是目前所知的形體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它開創了中華民族祭祖敬祖的先河,證實了紅山文化敬天法祖理念的客觀性。”田彥國説。

  “禮之所尊,尊其義也”。

  湯勤福、葛金芳在《中華傳統禮制內在價值及其現代轉換》中提到,中華先民並不只是講究禮儀“進退周旋,威儀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禮儀的內在精神實質。

  這精神實質,就是錢穆先生所説的“歷史生原”和“生命氣脈”,是道德,是規範,是“天人合一”“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縱橫幾千年,橫跨數萬里,這刻在中華民族骨子裏的基因和血脈,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北紅山,南良渚。”

  良渚文化發現人施昕更先生曾發問:“我們上古的祖先,堅忍地開闢了這廣袤的土地,創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們今日追溯過去,應當如何兢兢業業地延續我們民族的生命與光榮的文化呢?”

  百年來,一代代考古人懷揣着對歷史和祖先的敬畏,風雨兼程,不懈求索,將紅山文化的精神之美、藝術之美漸漸展露在世人眼前。2012年,紅山文化遺址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踏上申遺新征程。

  “必須盡快地把它向世界宣傳出去。”遼寧大學教授華玉冰説。

  “申遺永遠在路上。我們要把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有力。”陶建英説。

  “要加大對考古發掘、保護、研究的投入,加強文旅産業融合,讓紅山文化以新的姿態走入公眾視野和大眾生活。”赤峰市副市長孟曉冰説。

  “要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紅山文化蘊含的創新因子和探索精神,挖掘和講好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演進歷程,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繁榮璀璨中華文化增添亮麗色彩。”赤峰市委書記萬超岐説。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通過對紅山文化不斷地挖掘、研究,必將為當今時代中國人民塑造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自立自信的時代精神提供更足的底氣!(記者 王靜宇 李倩)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890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