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與大窯文化

  • 2022-08-08 10:24
  • 來源: 呼和浩特日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古老的歌謠從遠古傳唱到今天。在北朝民歌的文學版圖上,這首《敕勒歌》牢牢地佔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與《木蘭辭》《胡笳十八拍》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一起構成了中華文化長廊中一道燦爛的風景。

  而這首詩歌又與一座藉藉無名但事實上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山岳連接在一起,這座山的名字叫大青山。

  巍巍大青山,茫茫敕勒川。這座大青山上沒有“青城山下白素貞”的傳説,卻有著與北京周口店遺址一樣豐富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著可與印度的一處石器制造場媲美的古老文明——大窯文化遺址。這個古老文明在廣闊的草原絲綢之路文學長河中悄然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直接將內蒙古地區的人類歷史文明帶到70萬年之前。她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不僅填補了內蒙古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空白,也為研究中國原始人類以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

  2002年第6期《名人檔案》裏,收錄了一篇文章,題為《風雨兼程四十載 情係考古志不移——記“大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汪宇平》。文中提到:“60多歲的汪老開始學習地質學和古人類學,聯繫繪制石器圖,摸索石器打制規律。”

  他成天蹬著自行車,滿山遍野找石頭,被人稱為“騎車考古”。

  1973年10月的一天,中國文物考古博物館學界的著名專家汪宇平在大窯村南邊的山坡上,發現了硬度很高的適合于制作用于生産、生活用具的燧石礦脈,這次驚喜的發現使得大窯村文化遺址重現天日,初見曙光。

  1976年9月,發掘工作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由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和北大考古係共同組成考古發掘隊,在特邀考古專家呂遵諤等人的指導下,對汪先生發現的舊石器遺址進行發掘。那些沉埋于地下的幾十萬年前的石片、砍砸器、石錘、石球等祖先的生活用具被一一展現出來。這一世界性的發掘,使得大窯文化遺址成為世界上發現最大、最古老的舊石器制造場,將內蒙古古人類的活動年代從以“河套人”為代表的3.5萬年推溯到70萬年,為研究內蒙古地區的遠古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裏,人們常説,“愁什麼愁,你還愁大青山上沒石頭。”這句看似非常直白的話道出了大青山的情態——石頭多,植被少。即便是在大青山生態治理日趨完備的今天,大青山上的石頭還是可見。

  但這座讓中國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匯在一起的大青山,早在史前文明時期,尤其是大窯人生活的南麓丘陵地帶的大窯周邊,雨水充沛,水草豐茂,是一片蔥蘢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是赤腳鹿、腫骨鹿、納瑪象、普氏羚羊的活動樂園。大黑河和小黑河潺潺流水為生活在這裏的祖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他們在這裏繁衍生息,狩獵採摘,打制石器,保存火種,在緩慢地進化中推動人類由猿人走向早期智人。

  1979年,文化部正式將考古發現的遺址命名為“大窯文化”。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經歷了千年萬年歲月的洗禮,大窯人在大青山生活了數十萬年後,已隨著歷史的烽煙散去,但他們留下的生活足跡已成為大窯文化的恒久景象,被考古工作者歸納為“大窯八景”。分別是:無字天書、磨光巨石、鳳凰展翅、雙龍戲珠、蓮花並蒂、百米古洞、登臨遠眺、遺跡斑斑。

  從史前到戰國,從秦漢到北魏隋唐,從宋元到明清,大青山絢麗多彩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厚重獨特的史前文化、帝王文化、邊塞文化、商旅文化、非遺文化、民族交融史等諸多文化在這裏融合、交匯,成為內蒙古諸多文脈的搖籃,是呼和浩特建立、成長、發展的根基。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先生説:“內蒙古對于歷史學家來説,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地方。”大青山從大窯文化起源,逐漸形成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地。

  趙子陽先生編著的《大青山文脈》中提到:土方、獫狁、林胡、匈奴、鮮卑、敕勒、柔然、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曾生活、繁衍于此;秦漢與匈奴,北魏與柔然,隋唐與突厥,徵戰于此;周穆王伐犬戎、晉文公流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漢武帝北登單于臺等故事發生于此;紅山口摩崖雕刻、中國最古老的長城——秦趙長城,矗立于此;“木蘭從軍”“蒙恬造筆”“孟姜女哭長城”“楊六郎三箭定邊關”等傳説流傳于此。

  這裏是中國農耕和遊牧文化的牽手處、內蒙古遠古人類的搖籃、北方遊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跳板”、兵家必爭之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紐帶、神奇的帝王之鄉、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隋唐王朝從這裏走出、敕勒歌的故鄉、關隴集團的發源地、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青山與大窯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留下的這些光輝足跡,讓它不再僅僅是一座自然意義上的山脈,更成為一段暫時封存卻未被遺忘的記憶,一張最能代表首府乃至全區文化和氣息的地域名片,一本高度濃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恢宏巨制。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作為民族自治地區,要想讓大青山這座偏處北疆的“普通山岳”熠熠生輝,讓“文化大青山”走向全國,必須深入挖掘大青山的人文資源,講好“大青山故事”。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特色,以文化旅遊産業為載體,利用“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機遇期,全面釋放大青山的文化魅力,打造文旅精品,集聚人氣,提升大青山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大青山生態與文旅協同發展。(劉安慶)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9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