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長城 細細守護

  • 2022-07-14 09:54
  • 來源: 呼和浩特日報

  為了加強對長城的保護,規范長城利用行為,挖掘長城價值,傳承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解決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項,《呼和浩特市長城保護條例(草案)》正在公開徵求意見,這將為我市長城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

  呼和浩特境內現存古長城657公里

  據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會長高曉梅介紹:呼和浩特地區長城時代跨度大,分布區域廣,歷史文化內涵極為深厚。是內蒙古乃至全國長城歷經時代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

  據介紹,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土左旗、武川縣、和林縣和清水河縣共有戰國、秦、漢、北魏、金、明歷代長城達657.97公里,單體建築及相關遺存1096余處,是我國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商周以來,陰山地帶就成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王朝軍事之爭的中心地帶,戰國、秦、漢、北魏、明等時代在這裏修築長城,陰山南北成為軍事防禦的前沿陣地。同時,這裏也是多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説起呼和浩特地區的長城,高曉梅娓娓道來:呼和浩特地區的戰國趙長城,修築于趙武靈王時期,全長約125公里,多用夯土或石塊疊砌,寬者5~6米,殘高多為1~2米;秦長城沿用了趙北長城,並且加以修繕,全長共計114.22多公里;漢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市的13個鄉鎮,是漢朝在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而成,全長共計78.6公里;北魏長城墻體總長度為493公里,墻體沿線分布有障城33座,武川縣有12.36公里;金長城是海拔最高的長城,也是我國歷史上由遊牧民族修築的防禦北方其他遊牧民族的長城,是一種具有內墻外壕或雙墻雙壕的特殊形制的古長城,史稱“金界壕、金邊墻”,呼和浩特的金長城是歷代長城中地勢最險和海拔最高的一道長城,長達200余公里,僅在呼和浩特境內就有75.96公里;明長城是保存最好,最為壯觀的一段長城,呼和浩特境內的明長城在和林縣、清水河縣與山西省交界的地方,全長256.93.7余公里,這段明長城分主邊、次邊內外兩道,沿線設有重要關口十余處,在長城沿線,還有許多烽火臺、敵樓、城障、將臺、隧道、暗門、水門等,建築藝術和軍事功能在當時是很高的。

  呼和浩特古長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市政協副主席索英俊認為,長城不僅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改變所帶來的農牧交錯帶的南北移動,同時也體現了修築者對北部邊疆區域的開發與經營策略,見證了中原王朝軍事防禦制度的演變與發展過程。呼和浩特地區長城充分展現了“就地取材,因材構造”的建造特徵。它是建築與自然完美結合的人文景觀,具有突出的藝術價值。對長城的保護將有利于文化傳統的延續,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深入發掘與研究。長城作為呼和浩特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擁有的遺産價值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長城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呼和浩特長城保護正在進行中

  “從事長城保護研究工作幾十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長城沿線的群眾保護意識明顯得到了提高。大家以生活在長城腳下而自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長城保護志願者隊伍中,自覺保護長城,成為長城保護的宣傳員。”高曉梅説。

  據了解,2007年起,清水河縣政府倡議組建了民間保護組織清水河縣明長城保護隊,吸收看護員25名;2012年,在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成立了清水河縣明長城保護工作站。長城保護隊等相關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長城進行專項巡視督察,並建立督察日志;當地政府與長城所轄鄉鎮、村委及看護員簽訂長城安全責任書。為更好地保護長城,清水河縣將建設長城遺址公園,推動長城保護利用與發展旅遊有機結合,將引入先進的保護手段和保護措施,對瀕危點段實施搶險加固,對重要點段開展保護修繕工程。與此同時,將建設清水河縣文物雲平臺,主要為清水和縣境內古跡遺址開展監測預警及安全防范,同時實現古跡遺址管理和資訊分享。平臺利用當前成熟的移動互聯網、無線通信、虛擬現實、地理資訊係統、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並結合考古學、古建築、文物保護、建築結構、材料、圖像識別、環境等學科的知識,解決文物安全、管理、展示和利用的需求,針對重要文化遺産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監測、管理及活化利用。(記者 劉麗霞)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3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