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城咀石城址: 龍山時代內蒙古地區最大石城

  • 2022-07-14 09:50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後城咀石城發掘區全景。 1號墩&。

 

後城咀石城防禦圖

後城咀石城出土的陶、石骨器。

後城咀石城出土的玉器。

考古人員在挖掘現場。

  石城是一種防禦、守護,也是社會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剩餘生産生活資料促使私有財産、貧富分化——階層的出現,出現大型石城、中小型石城及無石城墻的聚落遺址,屬於早期部落聯盟,方國出現前的社會力量。北方地區石城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夯土城、長江流域的堆土城等形成早期中國的城市建築區域體系。

  內蒙古中南部發現有三個石城集中區域,其中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址是迄今發現的內蒙古地區最大的史前時期城址,初現龍山時代的“古國”雛形。

  黃河岸邊的石城

  後城咀石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後城咀村,地處黃土高原東北渾河北岸的一坡地上,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擁有較為完備的甕城、壕溝、城門、馬面、瞭望&等防禦體系。經專家考證,距今約4200~4500年(據最近C14測年結果),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址。

  清水河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發源於山西省平魯縣的渾河是黃河支流,在殺虎口附近流入和林格爾縣境內後,先自東向西流,然後又折向西南進入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址北距呼和浩特市城區約130公里。站在遺址南側清晰可見渾河水自東向西流入黃河。

  最早發現後城咀石城址的是曹建恩和他的團隊。曹建恩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自治區文物局局長。參加主持過20余項考古發掘工作,撰寫了《內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及相關問題研究》《西岔文化初步研究》等報告,填補了內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的空白。

  1988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的曹建恩剛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就加入了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行列。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行人在黃河沿岸普查時發現了後城咀石城址,當時對其文化屬性、時代、結構布局尚未開展深入研究。

  1990年,為配合豐準鐵路建設,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對後城咀石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這個城址規模特別宏大,但當時發掘的面積比較小,不過確定了遺址的範圍和年代。

  2000年前後,國家文物局在原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引領下施行《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生業、文化與環境》的項目,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作為參研主要單位,為配合課題實施,圍繞渾河流域做了一次區域性科學調查,併發現了12座大小不等的石城址,其中後城咀石城址規模最大。

  200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孫金松、黨鬱等進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參加了“渾河下游區域性考古調查”項目。在曹建恩的帶領下,七八個年輕大學生在清水河縣的溝溝壑壑裏爬山、下溝,坐小木船過黃河,穿越運煤鐵路沿線隧道,風餐露宿,一年回不了幾趟家,被笑作“有城市戶口的農村人”。

  從2004年開始,兩年間考古研究所對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址進行了全面調查、測繪和航拍,並開展小範圍的試掘。通過考古發掘工作揭露出了以龍山文化為主的房址、灰坑等遺跡,並在城址靠近渾河河岸處發現石質建築遺存。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黨鬱介紹,目前發現的龍山時代石城基本集中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大體分佈於大青山西段南麓、岱海、南流黃河東岸、南流黃河西岸四個區域。

  黃河東岸地區的龍山時代石城主要分佈於清水河縣內,有後城咀、下塔等8座石城。所有石城均建於臨河、臨衝溝之處,充分利用天然屏障與人工建築共同構成封閉式防禦系統,這一區域內石城層級關係較為清晰,形成了以後城咀為中心石城,周圍分佈次中心及一般性石城的聚落層級體系。

  多種文化交流交融

  2010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後城咀石城址進行無人機航測,通過對高清影像圖、3D模擬圖的分析研究,首次提出“內城、外城”兼備的認識,並對石城空間布局、防禦設施分佈和城門建築特徵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確定石城應是以永興店文化為主,阿善三期、朱開溝文化為輔的文化構成屬性。

  考古人員最初都認為它是一個防禦性的工事,充其量屬於一個大型的普通的人類聚集地,但是通過比對陜西發現的石峁遺址這個重大考古發現,初步判定應為石峁古國都城之下的次一級中心石城。

  石峁,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等名錄。

  “十三五”期間,後城咀石城址被列入“考古中國——河套地區史前聚落與社會研究”項目,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至2021年間連續對後城咀石城甕城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少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基本厘清了壕溝、甕城及城門的結構布局,掌握了石城城垣分佈、空間結構、附屬設施等考古學信息,辨明了後城咀石城址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址。

  甕城內發現有土坯式&基,其建築特點與仰韶文化青&遺址、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後崗二期文化土坯特徵相似;寬襠鬲、斂口甕兼具有本地永興店文化和老虎山文化陶器的特徵,也有陜西石峁遺址、山西游邀遺址陶器的特徵。

  曾多次參與後城咀石城址考古發掘研究,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的孫金松告訴記者,壕溝內出土的用於祭祀的豬下頜骨、玉鏟與中原地區出土的豬下頜骨、玉鏟功用相同;&基出土的玉璧、玉刀與陜西石峁、山西陶寺、甘青齊家、中原地區二里頭等文化關係密切,這些反映出禮制在華夏文明一體化過程中産生的巨大凝聚力。

  孫金松&&,後城咀石城址的發掘對研究早期“國家”概念、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

  “通過後城咀石城址的發掘,應該説基本上完善了以石峁為都邑,以後城咀、白崖溝等為次中心,以下塔、碧村為一般城邑的石城多層體系。對於闡釋河套地區以石城為代表的‘方國’文明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孫金松説。

  “考古中國”重要發現

  2020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為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曹建恩&&,內蒙古龍山時代石城作為河套地區早期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支撐點之一,歷經數十年的探索、研究,尤其是近年來根植於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厘清了龍山時代石城文化內涵和社會組織結構,同時也進一步挖掘了龍山時代石城在漫長而複雜的文化演變和早期中國形成過程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工作為明確內蒙古地區龍山石城區域劃分、各區域特徵及不同時期石城的發展變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對構建河套地區龍山石城的發展序列、研究河套地區龍山石城發展脈絡、源流關係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目前調查及發掘所獲資料來看,基本了解了岱海地區、大青山西段南麓地區、南流黃河東岸及西岸各地區石城的文化特徵及區域類型學特徵,並從中窺見不同考古學文化之間的區別及&&,明確不同的石城在龍山時代社會變遷中所處的地位,填補了內蒙古地區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空白。通過厘清內蒙古龍山石城的發展脈絡、聚落形態演變,初步了解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以內蒙古龍山時代各石城的聚落層級關係、社會複雜化進程為切入點,分析內蒙古龍山時代社會聚落格局,明晰了以後城咀為中心石城,周圍分佈次中心及一般性石城的聚落層級體系,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早期國家框架的形成提供至關重要的考古資料。

  曹建恩認為:“後城咀石城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對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證實中華文明延續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豐富中國文化‘滿天星斗’區係特徵,闡釋黃河文化深厚內涵等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材料。”(記者 武峰 郭偉偉)(圖片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882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