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車飛碗》:技驚四座 出手不凡

  • 2022-07-11 08:57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1990年《四人飛碗》獲法國第十三屆“明日”國際雜技節金獎。

  2018年1月,在摩納哥蒙特卡洛舉辦的第42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中,雜技《五人飛碗》節目榮獲銅小丑獎。

  悠揚的馬頭琴聲伴隨着蒙古族長調傳唱着北疆風情,5位姑娘身着靚麗的民族服飾,騎着高車輕快入場。她們不斷變換隊形,將踢碗玩出新高度,7米超遠距離對傳、5人聯排後踢S彎、5個碗同時連踢連接……一隻只銀碗像擁有魔力一樣在她們的足尖翩躚飛舞,一整套高難度動作看呆了台下的評委和觀眾。

  今年春天,廣東衛視製作的原創雜技文化交流競演節目《技驚四座》第二季中,來自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的踢碗姐妹花以“高車飛碗”雜技驚艷全場,“內蒙古姐妹頭頂連接22個碗”的視頻也衝上了微博熱搜。

  5月1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雜技節目《高車飛碗》位列其中。該節目自1972年創排以來,收穫了十多項國際國內雜技專業獎項,曾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深受觀眾青睞。

  別具匠心 驚險高空的絕妙配合

  作為世界第一雜技大國,我國有兩千多年的雜技文化歷史。而內蒙古地區的雜技表演藝術可以追溯至元代的元雜劇,她在遼闊富饒的蒙古高原深深扎根,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智慧,汲取了不同民族的多種藝術形式和風格,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成為北疆大地魅力獨特的藝術品種,展現出內蒙古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團結奮鬥、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高車飛碗》就是這一藝術品種的突出代表作品。

  “《高車飛碗》創作靈感來源於蒙古族民間舞蹈——頂碗舞,是雜技藝術和蒙古族舞蹈元素的完美融合。這個節目難度極高,演員騎在兩米多的高桿獨輪車上,手持銀碗,把銀碗放置在腳面上,利用腳尖與膝關節的配合將銀碗踢到空中,再用頭頂穩穩接住落下的銀碗,動作重復直至頭頂堆疊起所有的銀碗,類似於頂碗舞的動作,而這一系列動作都要在獨輪高車上完成。”《高車飛碗》項目保護工作專班負責人、內蒙古雜技家協會副秘書長劉曉敏介紹,演員既要控制高車的重心平衡,又要掌握好踢碗動作的準確性,還要保證動作的流暢與美觀度。通過參考頂碗舞的走位、舞步,《高車飛碗》在技術難度上由原來的正反踢碗提升至對踢、後踢、四角踢、丁字踢、五角星踢、S踢接、雙人拉手小圈踢等多種技巧。而在節目的創作和編排上,吸收了蒙古、鄂溫克、鄂倫春等多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既突出了中國雜技“新、奇、美”的特點,又展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耳熟能詳的讚嘆訴説着雜技表演的驚艷震撼和雜技演員的汗水心血。“雜技這個職業是非常艱苦的,需要演員有吃苦的精神,《高車飛碗》這個節目更是,不僅要能吃苦,還得有天分,真的是十年磨一劍。”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團長、《高車飛碗》第三代傳承人塔納告訴記者,“《高車飛碗》最精彩、最驚險的是演員互相之間的配合,一方面是技術配合,再一個是心理的磨合,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演員們每天都在一起訓練、演出,最終能在這個節目裏堅持下來的演員,都會形成一個彼此包容的心態,這其實是這個節目能傳承到今天,並取得這樣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

  震撼人心 令世界驚艷的技與美

  85後演員王蒙浩出生在梨園世家,是國家一級演員、《高車飛碗》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內蒙古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她9歲開始學習《高車飛碗》,在她參演的20多年間,《高車飛碗》項目拿到了6項金獎。

  “從2001年參加集訓開始,幾乎每天都要練習10個小時,中午有2個小時午休,但是我那時候踢5個碗,平時要練習互相配合的集體動作,我只能等大家都練完了,利用午休時間自己練習5個碗。沒有人撿碗,掉了以後要自己從高車上下來,撿了再上去,為了不用撿碗,我只能盡力降低拋脫率。”王蒙浩告訴記者,雖然訓練很苦、很難,但是她懷揣着對舞&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着,從未想過放棄。

  “集訓的時候成百上千次踢,胯、屁股蛋兒都被車座子磨破了,腦袋上都是被碗砸出來的膿包,像大火癤子一樣,因為重復地磨,一直好不了,洗完頭一擠,膿都能噴出來,擠完以後就是一個大肉坑,肉都翻起來了,那個時候頭髮都長不住,頭頂是禿的。”王蒙浩對訓練時受過的苦仍記憶猶新。王蒙浩的外公是內蒙古京劇團已故的著名京劇演員吳榮喜,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過戰火紛飛的歲月。老人當時看到王蒙浩頭頂上的膿包心疼不已,力勸她休養一段時間。“我姥爺都看不下去了。”王蒙浩笑着説。

  出生於1995年的包頭姑娘郝宇婷是《高車飛碗》的第七代演員,也是團隊裏公認的踢碗踢得最好的一個,她最擅長的是一對四的位置,同時她又擁有多元化的能力,“《高車飛碗》的哪個位置我都可以,其他演員如果有特殊情況,我可以頂上去。”郝宇婷説,“這個節目最難的是基礎,狀態不對的時候,會覺得碗特別重,支配不了自己的腿和腳,所以很多演員還想堅持的話,就會選擇換腿練習,但是有的演員換腿之後,腿腳依然不靈活,所以最後放棄的比較多,堅持下來的人很少。”

  在一代代的堅持與堅守中,歷經七代演員打磨,《高車飛碗》逐漸成為如今享譽世界的獨一無二的模樣,難以被複製。

  1990年,《四人飛碗》一舉奪得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十三屆“明日”國際雜技節比賽金獎,其中塔納、旭仁花作為獲獎的主要演員,實現了我國民族雜技演員獲得國際大獎零的突破。2001年,吳群作為《五人飛碗》節目的主要創作人員和教員,獲得首屆中國雜技藝術節優秀節目獎(創編及教學)。2004年,《五人飛碗》榮獲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2005年《五人飛碗》獲得第23屆朝鮮“四月之春”友誼藝術節金獎,此後,《高車飛碗》節目與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進行了長達10餘年的商業演出合作,培養出了幾代年輕的民族雜技表演藝術家,使內蒙古雜技藝術在國際國內舞&上大放異彩。

  2007年《五人飛碗》榮獲第28屆法國“明日”國際雜技藝術節銀獎。2018年榮獲第42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銅小丑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素來以尊重雜技本體技巧著稱,並享有世界馬戲界奧斯卡的美譽。2019年,改編提升後的《六人飛碗》榮獲第12屆烏德穆爾特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熊獎,至此《高車飛碗》節目完成了三大國際雜技賽事的最終挑戰。

  2017年2月,《五人飛碗》節目以一人40秒內接32隻碗的成績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守正創新 無聲的藝術可以説話

  半個世紀以來,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每年堅持送文化下基層,組織文化志願者進行惠民演出,截至目前《高車飛碗》國內外演出場次已達1.9萬餘場,觀眾累計2400余萬人次。

  回望來路,1972年第一代《雙人飛碗》孕育而生,1982年進階成為《四人飛碗》,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第七代傳承人默契配合的《六人飛碗》。從2人到6人,不僅是數字的增加,更是雜技技術的創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一代人的使命是不一樣的,我希望在自己這一代身上,又能有一個突破。”塔納告訴記者,“我們從過去只是一個單一的節目,後來發展到對於節目的包裝、表現形式,不斷地去豐富、去多樣化,最終我們要做雜技劇,因為劇是具有思想性、導向性的,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雜技語匯來説話、來講好故事,引發人們的思考。”

  2014年,內蒙古藝術劇院首創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巧妙地將飛碗與馬背融合,創造出“馬背飛碗”的雜技技巧,開創了自治區馬文化旅游駐場演藝的先河。該劇於2015年成為國家藝術基金跨界融合資助項目、2018年獲得第八屆中國旅游投資演藝項目艾迪亞金獎。

  2018年,大型雜技魔術劇《鴻雁》,將《高車飛碗》與劇目本體融合,使之從節目向劇目轉變,並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項目扶持。

  今年,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又創作了現代題材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邀請我國著名舞蹈理論家、評論家馮雙白擔任編劇,著名舞蹈家、導演何燕敏擔任總導演,該劇把《高車飛碗》完美融入勞動、奮鬥的場面,向觀眾展示“我們的美好生活是用奮鬥、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理念。

  此次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雜技節目《高車飛碗》的保護單位之一,內蒙古藝術劇院未來擬舉辦全區高車飛碗人才培訓班、專家研討會,加強專業技術和理論研究,建立高車飛碗數據庫,製作項目畫冊和視頻專輯,保護歷史珍貴資料。塔納説:“我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演員,能按照嚴格的標準來練習、來超越,讓這個節目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傳承離不開人才,我們也想嘗試成立自己的人才培養基地,為內蒙古雜技培養更多的人才,讓內蒙古雜技更好地發展。”(記者 院秀琴)(圖片由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88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