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西部方言:“風攪雪”更傳神

  • 2022-06-27 07:41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在內蒙古西部廣袤的平原和起伏的山巒裏,居住有來自晉陜冀和山東等地的外來移民,清代時還有西北來的回族和東北來的滿族。內蒙古西部方言是走西口先輩們和當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語言結晶,這裏的方言除了以晉陜語為代表的漢語成分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語言雜糅其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攪雪”語言,聽懂的人感覺有一種説不出的好聽和舒服。

  在內蒙古西部方言裏,好多話裏完整或部分地保留了蒙古語詞匯。最出名的是“忽拉蓋”,蒙古語裏是指賊寇或小偷,漢語音譯為“忽拉格”或“忽拉蓋”。在內蒙古西部農村,人們罵那些不守信用的人或姦滑之輩為忽拉蓋,也罵作“賊忽拉”,比較好地保留了蒙古語的發音和意思。逐漸地,人們把那些遊手好閒和坑蒙拐騙之輩也罵作“忽拉蓋”。但有時見了特別親昵的好朋友打招呼時,也會説“賊忽拉你這兩天去哪裏了。”還有一個詞兒叫“灰塌二乎”也很常用,形容冷清、淒涼,這個詞蒙古語發音為“灰塌日乎”,是變冷的意思,逐漸引申為冷清的意思。

  內蒙古西部方言裏説“跑”是“逛”,比如説“這個人逛得沒影兒了”,其實就是説“這個人跑得沒影兒了”。我最初以為這就是漢語“逛”替代“跑”,其實這個“逛”是蒙古語“貴和”的音轉,蒙古語“貴和”的意思是“跑”。再比如説一個人是種地的能手,當地方言稱為“種地的好把式”,“把式”是蒙古語的音譯,也譯為“巴克希”,漢語意為老師,當地方言裏引用來稱讚能工巧匠。再比如,形容一個人是直來直去的人是“直忽筒”,“忽筒”亦譯為“胡同”,即井的意意,井當然是直來直去的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土默特左旗一帶,有的農村還把食鹽稱作“達卜素”,漢語意就是食鹽;好多地方把不生育的牛稱作“速拜”,完全借用蒙古語的音義。

  過去的內蒙古農村裏,每家在房前屋後會扎籬笆墻或土坯墻圍一塊空地,在裏面種一些蔬菜或堆放柴草,當地人管這叫“圐圙”,讀作kū lüè,這是蒙古語的音譯,又譯為“庫倫”,意思是指土圍墻,我是小時候在土圐圙裏耍大的那一代人,提起圐圙就想起了那個簡陋而溫暖的家。“圐圙”的“圙”有時讀為二聲,是指表示用細長的東西圍起來的圓圈,“畫一個圐圙”是指畫一個圈,“炸油圐圙”是指油炸的面圈兒,“用鐵絲窩一個圐圙”是指鐵絲窩的圓圈兒。“圙”讀成平聲時,“圐圙”是一個動詞,是蜷屈的意思。説到油圐圙,我想起了小時候常吃的“拿糕”,拿糕是用玉米面、高粱面、莜面或蕎面做成的發粘的糕,“拿”是蒙古語“粘”的意思,其實就是一種“粘糕”。在那個糧食短缺的年代,拿糕特別是高粱面拿糕是窮人們的當家食品,它使多少窮苦人熬過了那饑餓的艱難歲月。

  還有一些經常聽到的詞語也是蒙漢合璧。比如鄉下孩子們貪玩,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大人會説“娃娃們把家裏害成個虎卜爾害了”,第一個“害”是淘氣貪玩的意思,“虎卜爾害”是土默特地區流行蒙古語方言的音譯,是亂七八糟的意思,其實比較標準的蒙語發音是“阿瑞好瑞烏貴”,在土默特地區逐漸訛轉成了“虎卜爾害”。再比如“叼拉”,在內蒙古西部方言裏經常出現,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叼拉”是蒙古語,意思是歌唱。蒙古族有一種説唱藝術叫“叼拉”,這個詞被漢語吸收後就轉為閒聊的意思。(殷耀)

  (作者為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副社長)

分享: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57112877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