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牌樓

閻王鼻子長城

口子上長城

清水河縣城關鎮銀滾山長城公園,背景烽火&

老牛灣長城
長城,橫跨萬餘裏,歷時2000多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奇蹟,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建築物可以與它爭長、爭雄、爭偉。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長城凝聚着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長城凝聚着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凝聚着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載體。
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內蒙古老攝影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會長高曉梅,通過高會長的講述和記錄,一覽呼和浩特長城文化的千年風貌。
呼和浩特地區歷代長城分佈
呼和浩特市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留下許多的歷史文化遺産,具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自治區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窗口城市,首府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産,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土左旗、武川縣、和林格爾縣和清水河縣共有戰國、秦、漢、北魏、金、明歷代長城達657.97公里,單體建築及相關遺存1096余處,是我國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呼和浩特地區長城時代跨度大,分佈區域廣,歷史文化內涵極為深厚。
呼和浩特地區的戰國趙長城,修築於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曾修長城位於呼和浩特境內的這段長城稱趙北長城,新城區38.24公里、賽罕區3.82公里、回民區13.78公里、土左旗69.11公里,全長約125公里。趙北長城多用夯土或石塊疊砌,寬者5~6米,殘高多為1~2米。
秦長城,因是秦始皇修建,也稱秦始皇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把戰國時期的趙、秦、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加築城堡、障、塞等防禦設施,並且還修築了新長城,號稱“萬里長城”。呼和浩特境內的秦長城沿用了趙北長城,並且加以修繕。新城區3.35公里、武川110.87公里,全長共計114.22多公里。秦長城西起烏拉特中旗石蘭計山谷,進入呼和浩特新城區毫沁營鎮,沿大青山脊梁向東南延伸,經馬場、羊場,至坡根底村北與東西走向的趙長城相匯,至保合少鎮後扁擔溝間秦長城利用趙北長城,進入卓資縣西部在趙北長城北側新築長城。秦始皇新修長城長約500公里,大部為石塊壘砌,局部夯築土墻。
呼和浩特境內的漢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市13個鄉鎮,是漢朝在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而成。呼和浩特市榆林、保合少、毫沁營和土左旗畢克齊等13個鄉鎮都有漢代長城遺存,全長共計78.6公里。漢代又在陰山建造了兩道平行的長城,並修築了大量烽火&、城障,它是我國歷史上較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長的長城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北魏長城,自東向西分佈於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主要集中於東起烏蘭察布市商都縣,西至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和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一帶。北魏長城墻體總長度為493公里,其中武川縣12.36公里。
金長城是海拔最高的長城,是一種具有內墻外壕或雙墻雙壕的特殊形制的古長城,史稱“金界壕、金邊墻”。呼和浩特境內的金長城是歷代長城中地勢最險和海拔最高的一道長城。呼和浩特境內的金長城由東北方向進入武川縣為止點,長達200余公里,僅在呼和浩特境內就有75.96公里。
明代長城自洪武帝朱元璋開始,有18次大規模修築,工程極為浩大。在呼和浩特地區,它是保存最好、最為壯觀的一段長城。呼和浩特境內的明長城在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與山西省交界的地方,全長256.93.7余公里。其中,和林格爾縣101.63公里、清水河縣155.30公里。這段明長城分主邊、次邊內外兩道,沿線設有重要關口十余處,當年駐重兵把守。重要的地段均以巨大的磚石壘砌,雄偉壯觀。在長城沿線,還有許多烽火&、敵樓、城障、將&、隧道、暗門、水門等,建築藝術和軍事功能在當時很高。
箭牌樓史話
長城在清水河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有許多歷史遺存,形成了清水河長城文化的豐富內涵,成為長城文化在今天清水河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成為長城&&古代與現代穿越時空的文化紐帶。
在清水河縣板申溝東南山上,巍然屹立着一座騎墻磚樓。它離板申溝村很近,隨村而得名,人們叫它“板申樓”,當地人稱“箭牌樓”,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
箭牌樓,用條石砌基,露出地面16層,用磚砌的方樓高約15米。它沒有拱窯,又沒洞門、&階。更沒有券室,是一座磚包土石芯的“實心”樓&。人若想上樓,只能用大繩吊上去,此外便再無別的路可走。
登上箭牌樓,北望長城,只見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那海拔千余米的山上飛舞着一條金色的長龍。龍脊上每隔數十米就是一座同樣的墻&。龍頭越過墻&伸向東北,龍身呈“弓”字形向西南方曲折延伸。這起伏的長龍雖經400多年的滄桑之變,而今仍安然無恙,屹立於山巔,給眼前這無邊的春色增添了誘人的風光。
板申溝村,原來不在狹窄的溝底,而是坐落在平梁的低窪處。明朝加固城墻,並在這裡建起了堅固的箭牌樓,用以加強防禦力量。
如今的板申溝村,已經不再是忽然間硝煙瀰漫、平日裏蕭條冷落的荒野山村。一排排新式的石砌窯,代替了古老的土打窯。那乾淨整潔、綠樹環繞的院落和街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箭牌樓上細細瀏覽,會從遺跡中發現:箭牌樓原為兩層,雖然一樓頂棚早已拆除,但箭牌樓磚墻完整,連四面的女兒墻上的垛口、箭窗也完好無缺。當年兩層箭牌樓可容納守邊戍卒一百多人作戰。
板申溝村民介紹説:“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箭牌樓又為人民建立了殊勳!日本鬼子和國民黨到處殺人、放火、搶劫,板申溝村人利用繩子登上箭牌樓,然後就將繩子收起來,敵人再瘋狂也無可奈何,只能望著20多米高的箭牌樓團團打轉。”今天,這裡的箭牌樓又成了對青年一代進行熱愛祖國傳統教育的極好教材。
“關於箭牌樓的始建年月,我們曾多次查詢有關史料,卻一直沒有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這次,經當地人指點,我們在箭牌樓南側500米遠護城河遺址的東坡上發現了一塊石碑,鏟去浮土,顯出碑文:‘大同府威遠路分局’。”高曉梅介紹説,據推測,這是一塊明代界碑,它説明箭牌樓這一段長城,當年歸大同府威遠路所轄。《歷代長城考》上説:“正德中,宣大總督翁萬達,修復宣大邊墻,東起四海冶,西抵雅角山……”。“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宣大總督翁萬達於公元1506年至1521年修復宣大邊墻,東起今天北京延慶縣四海冶,這是內外邊墻的交界之處;西至今天的清水河縣北堡鄉老洼溝村對面的山上,即丫角山。可以想見,在科學技術極為落後的古代,勞動人民完全依靠人力修築這樣的長城,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代價。
站在箭牌樓上極目遠望,板申溝村窯頭上新開闢的那條公路盡收眼底。過去只走毛驢馱子、小膠車的便道不見了,如今直通遠方的公路上,汽車、拖拉機來往穿梭,川流不息。
古老的箭牌樓,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下,2019~2020年進行修復,至今已修復完整。
明大邊與明二邊
清水河縣三道長城分別稱為大邊長城(外長城)、二邊長城(次邊長城)和內長城。與山西交界的二邊長城目前保存較好,被譽為“金色長城”。清水河縣明長城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資源的豐富和類型的多樣,長城體系較為完整,既有大邊、二邊和內邊,還有更多的關口暗門。在二邊墻體上保存完整的敵&、墻&、 馬面、烽火&等設施,數量多,分佈密,完整率高,這在長城沿線是不多見的,黃河老牛灣更有獨特魅力的長城與黃河交匯的景觀。
清水河縣位於內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的南端,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為主,因境內有清水河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有黃河、渾河、清水河、古力半幾河流經縣境內。長城資源豐富,多數橫亙在縣境中部和南部,黃河沿西奔流,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融合於此,自然與人文資源極為豐富。清水河的明長城有南、北兩道,二者相距15—50公里。北邊的一道建於明初,大致起於洪武年間,至永樂年間大體修築完備。在後世被稱為大邊、極邊,修築較早。至弘治年間,大邊基本廢棄。南邊的一道現為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省的省界線,在明初稱為二邊或小邊。亦於明初洪武、永樂年間開始修築,但規模較小。大邊廢棄之後,二邊成為明朝的主要防線,受到重視,開始大規模、長時間地增修。成化3年(1467年),西起黃河老牛灣,東至老營堡丫角山,修起邊墻一道,全長240里;嘉靖25年(1546年),又從老營堡丫角山往東,至李信屯(今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李信屯村)修了一道邊墻,全長500餘里。至此,二邊東西相連,完全形成。此後不斷修葺,形成了今天所見之規模,長城包括墻體、城堡和烽火&。烽火&又稱烽堠、煙墩、墩&,是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為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那麼遇到雨雪天氣怎麼辦?古人用搖旗、擊鼓等方法傳遞信息。清水河縣明大邊從和林縣盤山進入清水河縣後,以韭菜莊鄉後窯子村為起點,經孔讀林、兩犋牛窯、魏四窯、高家山、石胡梁、邊墻壕跨過清水河至五道峁村,墻體較為連貫,遺跡尚清。從五道峁村南行不見長城墻體,看上去只剩一列烽燧線,且間距較遠,但墩&十分雄壯高大。這條烽燧線經四王墓、三王墓、二王墓、大王墓、下紅&子、山神廟、菜不浪灣入城灣黃河邊。明大邊位於清水河縣中部,呈東北 —— 西南方向,全長約 40 公里,烽火&連綿不斷。(文\李海珍 供圖\高曉梅)
責任編輯:石毅 李國棟




